护国军
【拼音】:hù guó
【结构】:护(左右结构)国(全包围结构)军(上下结构)
【简体】:护国军
【繁体】:護國軍
词语解释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云南宣布讨袁,组织军队,称护国军。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护国军宣布解散。护国军[hùguójūn]⒈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云南宣布讨袁,组织军队,称护国军。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护国军宣布解散。
引证解释⒈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云南宣布讨袁,组织军队,称护国军。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护国军宣布解散。引梁启超《邵阳蔡公略传》:“以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护国军,提飢卒数千,转战瀘敍间。”
网络解释护国军护国军:唐宋时期藩镇名号
网友释义护国军是唐宋时期藩镇名号,金朝时期废除。
汉语大词典1915年12月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云南宣布讨袁,组织军队,称护国军。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护国军宣布解散。梁启超《邵阳蔡公略传》:“以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护国军,提饥卒数千,转战泸叙间。”
国语辞典民国四年,西南各省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乃组织军队,声讨洪宪帝制,称为「护国军」。护国军[hùguójūn]⒈民国四年,西南各省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乃组织军队,声讨洪宪帝制,称为「护国军」。
辞典修订版1915年,西南各省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乃组织军队,声讨洪宪帝制,称为「护国军」。
其他释义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因以保卫共和政体为号召,故名。护国军组织三个军,蔡、李、唐分任总司令。讨袁战争由蔡锷第一军担任,入川与袁军激战。次年6月袁病死,护国军之名撤销。
1.店里的伙计每天都能看到穿着油渍麻花黄军装歪戴着帽子的护国军司务长老张来店里乘茶乘烟,他一来就赶紧给他搬凳子沏茶水,在把一笸箩旱烟沫子端到他面前。
2.当袁就护国军反对帝制征询各地大员意见时,阎指斥唐继尧等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恳请皇帝“褫革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官职荣典,宣示罪状”。
3.几乎与此同时,泸州守敌之川军第一团在刘湘的指挥下抽调两连精锐,化妆成难民从沙湾渡江,成功骗过蓝田坝渡口守军后直扑月亮岩护国军阵地。
4.其时,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与皖系广东督军龙济光争夺广东,官司打到北京。
5.这个时期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在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6.张公达出生在军人世家,先祖曾为清朝的大理总兵,父亲张子贞将军则历任云南滇军第一师中将师长、护国军总参谋长,参加了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
7.圭自幼好读书,闻当年护国军师为先皇武帝出谋划策,功高盖世,武帝为表其功,特命人制此碧玉寒笛,内有“如朕亲临”。
8.就连拖赖不给护国军发饷的唐继尧也承认,蔡锷“身后萧条,不名一钱,老幼茕茕,言之心痛”。
9.第二年,正逢护国运动云南组建护国军3个军,军官十分缺乏,云南督军唐继尧下令讲武堂学生提前毕业,马崟被分派到护国军第三军警卫队任排长。
10.护国军兴起时,他同蔡锷、熊克武等进军四川,在四川招讨军中任职。
读音:hù
[hù]
(1)(动)保护;保卫:爱~|掩~|救~|~理。
(2)(动)袒护;包庇:~短|庇~|官官相~。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
读音:jūn
[]
(1)(名)军队:我~|陆~|八路~|解放~| 参~|裁~|生产大~|劳动后备~。
(2)(量)军队的编制单位;一军辖若干师:第一~|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