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派
【拼音】:lì xiàn
【注音】:ㄌ一ˋㄒ一ㄢˋㄆㄞˋ
【结构】:立(独体)宪(上下结构)派(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⒈清末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以梁启超、张謇、汤寿潜等为代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各地成立各种立宪团体,并领导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曾成立全国性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并发动三次请愿活动,要求速开国会。辛亥革命时大都宣布赞成共和。
网友释义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有: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其他释义清末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以梁启超、张謇、汤寿潜等为代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各地成立各种立宪团体,并领导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曾成立全国性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并发动三次请愿活动,要求速开国会。辛亥革命时大都宣布赞成共和。
1.当时,武昌起义已经发生,四川同志军起义也蔓延全省,磅礴的革命形势迫使端方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向拉拢四川立宪派士绅以支撑危局。
2.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
3.以往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外各省及海外的立宪派士绅,实际上当时在北京政坛上也活跃着一股京城立宪派势力。
4.孙中山集团属于共和立宪派,主张大权归议会、责任内阁、地方。
5.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留日立宪派的分化,不少人投身革命阵营,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6.事实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革命派、立宪派、地方士绅,甚至于官员,都共享一种现代民族国家之融合一体的神秘观感。
7.孙洪伊是清末北方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亦是当时全国立宪请愿运动中的骨干。
8.革命派对“皇族内阁”的反对自不待言,而被这份名单打击最重的,却是曾对清廷抱以厚望的立宪派。
9.这部分人成为留日学生中的立宪派。
10.留日立宪派的主张相较于革命主张而言,是落后于时代的。
读音:lì
[lì]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
读音:xiàn
[xiàn]
(1)(名)〈书〉法令:~令。
(2)(名)宪法:~章。
读音:pài
[]
1. 水的支流:九派(指长江支流之多)。
2. 一个系统的分支:派系。派别。派性。党派。
3. 作风,风度:正派。气派。派势。派头。
4. 分配,指定:派赴。派驻。派遣。委派。
5. 指摘:派不是。
6. 量词(①用于派别,如“两派的意见争论不休”;②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派胡言”、“好一派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