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
【拼音】:yóu piào
【注音】:一ㄡˊㄆ一ㄠˋ
【词性】:名词。
【结构】:邮(左右结构)票(上下结构)
【简体】:邮票
【繁体】:郵票
词语解释邮票yóupiào。(1)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及出售,作为交付邮资之凭证。邮票[yóupiào]⒈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及出售,作为交付邮资之凭证。英postagestamp;
基础解释(名)邮局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引证解释⒈邮电局发卖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引徐珂《清稗类钞·物品·邮票》:“邮票,黏票於信面,以为已纳邮费之证,由政府印製局印製。”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陈太太:两位张小姐,每天坐在窗口封信封,贴邮票,街上有什么事,全都看得见。”《羊城晚报》1991.11.9:“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邮票还有‘邮券’、‘邮钞’、‘邮飞’、‘邮资’、‘邮资券’等别称。”
网络解释邮票(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巨变”大型邮票展11日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幕,精挑细选的188枚邮票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综合释义邮电局发卖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徐珂《清稗类钞·物品·邮票》:“邮票,黏票於信面,以为已纳邮费之证,由政府印製局印製。”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陈太太:两位张小姐,每天坐在窗口封信封,贴邮票,街上有什么事,全都看得见。”《羊城晚报》1991.11.9:“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邮票还有‘邮券’、‘邮钞’、‘邮飞’、‘邮资’、‘邮资券’等别称。”
汉语大词典邮电局发卖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徐珂《清稗类钞·物品·邮票》:“邮票,黏票于信面,以为已纳邮费之证,由政府印制局印制。”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陈太太:两位张小姐,每天坐在窗口封信封,贴邮票,街上有什么事,全都看得见。”《羊城晚报》1991.11.9:“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邮票还有‘邮券’、‘邮钞’、‘邮飞’、‘邮资’、‘邮资券’等别称。”
国语辞典黏贴在信件上的印花纸片。为已缴纳邮费的凭证。邮票[yóupiào]⒈黏贴在信件上的印花纸片。为已缴纳邮费的凭证。
辞典修订版黏贴在信件上的印花纸片。为已缴纳邮费的凭证。也称为「邮花」。
辞典简编版黏贴在信件上,作为已缴纳邮资的凭证。多为印花纸片。 【造句】我国最早的邮票是清光绪四年所发行的「海关大龙票」。 △邮花
英语post agephilatelypost stampstamped envelopestampobliterateobsolete stamppostage stamp
法语timbre-poste
其他释义国家(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属有价证券。通常具有邮政所属国家或发行机构标志、面值或相当邮政资费效用的标志以及图案三要素。
1.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世界每一个角落,也联结着亲朋好友互相关爱的情感。
2.少数不法分子对邮票市场进行垄断,破坏了集邮事业的正常发展。
3.这枚邮票是天下无双的珍品,身价非凡。
4.收集邮票是他的业余爱好。
5.这张邮票的图案取材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6.男孩们为了两枚外国邮票吵得不可开交。
7.他发现一张心爱的邮票遗失了。
8.我相信这套邮票将令集邮人士和球迷爱不释手。
9.爸爸把一枚自己最心爱的邮票送给了我。
10.在这场扼火中,他收集多年珍贵的邮票都付之一炬。
读音:yóu
[yóu]
(1)(动)邮寄;邮汇:上月给家里~了二十元。
(2)(形)有关邮务的:~包|~车|~费|~件|~局|~票|~亭|~筒。
读音:piào
[piào]
1. 纸币,通货:钞票。票子。票额。
2. 印的或写的凭证:票据。票证。股票。车票。选票。
3. 非职业演戏:票戏。票友。
4. 量词,相当于“批”:一票货物。
5. 被匪绑架做抵押的人:绑票儿。撕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