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文
【拼音】:zhàn wén
【注音】:ㄓㄢˋㄨㄣˊ
【结构】:战(左右结构)文(独体结构)
【繁体】:戰文
词语解释以诗文相较量。指应科举考试。战文[zhànwén]⒈以诗文相较量。指应科举考试。
引证解释⒈以诗文相较量。引唐裴度李绅等《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途经洛中相见联句》:“插羽先飞酒,交锋便战文。”唐刘禹锡白居易《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持论峯峦峻,战文矛戟深。”⒉指应科举考试。引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緦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张空拳於战文之场。”
网络解释战文战文是汉语词汇,拼音zhànwén,出自《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
综合释义以诗文相较量。唐裴度李绅等《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途经洛中相见联句》:“插羽先飞酒,交锋便战文。”唐刘禹锡白居易《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持论峯峦峻,战文矛戟深。”指应科举考试。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緦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张空拳於战文之场。”
网友释义战文是汉语词汇,拼音zhànwén,出自《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
汉语大词典(1).以诗文相较量。唐裴度李绅等《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途经洛中相见联句》:“插羽先飞酒,交锋便战文。”唐刘禹锡白居易《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持论峰峦峻,战文矛戟深。”(2).指应科举考试。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其他释义1.以诗文相较量。2.指应科举考试。
1.除了手握冲锋枪的虔诚军士兵,他们还看见两名公职人员公开为虔诚军圣战者乞求捐赠,书店里的海报宣传着圣战文学。
2.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集团军首长定下决心后,作战参谋迅速运用车载电脑拟制作战文书、标绘敌情动态图。
3.武死战,文死谏!你身为文臣之首,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难道对君上的失德,连点谏阻的勇气都没有?
4.另外,圣龙以儒教为精神支柱,讲究的是忠义节烈,主张武将死战、文臣死节,百姓中也深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5.广西抗战文化与延安抗战文化无分轩轾。
6.“反战文学”对战争责任的集体“忽略”或“回避”,从深层次来说是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7.这件事一时无法定夺,等明天早朝时,在奉天殿群臣共同商议,推选一名能征惯战、文韬武略俱全的人为帅,前往泗州府朱家庄。
8.据抗战纪念馆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中多件抗战文系首次对外公开展出,其中包括难得一见的“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全套邀请函”。
9.正如有评论家尖锐指出的,所谓暖昧是“反对战败的潜意识反映”、日本战后“反战文学”是“另类的隐身法:用日常性掩盖战争责任”。
10.二、广西抗战文化与延安抗战文化无分轩轾。
读音:zhàn
[zhàn]
(1)(动)作战、战争、战斗。
(2)(动)进行战争或战斗。
(3)(动)泛指斗争。
(4)(动)发抖:寒~|打~|胆~心惊。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