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错
【拼音】:jīn cuò
【注音】:ㄐ一ㄣㄘㄨㄛˋ
【结构】:金(上下结构)错(左右结构)
【繁体】:金錯
词语解释1.谓在器物上用黄金涂饰或镶嵌文字或花纹。2.见'金错刀'。
基础解释谓在器物上用黄金涂饰或镶嵌文字或花纹。见/'金错刀/'。
引证解释⒈谓在器物上用黄金涂饰或镶嵌文字或花纹。引《后汉书·杨赐传》:“玉壶革带,金错钩佩。”唐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清唐孙华《石鼓歌》:“天水移置保和殿,字加金错填精鏐。”⒉见“金错刀”。
网络解释金错金错是在铸造的青铜器表面上用金丝或金片镶嵌成各种华丽秀美的花纹、图案和文字的一种饰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发达。
综合释义谓在器物上用黄金涂饰或镶嵌文字或花纹。《后汉书·杨赐传》:“玉壶革带,金错钩佩。”唐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清唐孙华《石鼓歌》:“天水移置保和殿,字加金错填精鏐。”见“金错刀”。
汉语大词典(1).谓在器物上用黄金涂饰或镶嵌文字或花纹。《后汉书·杨赐传》:“玉壶革带,金错钩佩。”唐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清唐孙华《石鼓歌》:“天水移置保和殿,字加金错填精镠。”(2).见“金错刀”。
1.“小吉金”里我偏爱鎏金、错金、烫金的盈掌小件,总觉得真金避邪,多一缕金色,心里多一分踏实,上上大吉。
2.修葺一新的玄元殿镂金错彩,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巍峨壮丽。
3.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
4.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金错夔纹铜豆,通体金错变形的夔纹、垂叶纹、三角云纹。
5.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6.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7.温庭筠的诗词多丽词艳曲,生香活色,绣绘字句,镂金错彩,炫人眼目。
8.这座中国古代豪华宫殿式的宾馆,门窗桌椅,处处镂金错彩。
9.加之贴金、配彩,使之达到镂金错彩的艺术效果。
10.心里一凉,风无影抄起金错刀,目光迅速一扫,最后落在了九方纵横的身上。
读音:jīn
[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读音:cuò
[cuò]
(1)(形)不对;过失:~字。
(2)(形)交叉:~落。
(3)(动)互相摩擦:~牙。
(4)(动)岔开;相互避让:~开。
(5)(形)坏、差(用于否定式):这个戏挺不~。
(6)(名)磨玉的石头:它山之石可以为~。
(7)(动)打磨玉石:攻~。
(8)涂饰镶嵌(金、银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