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粉
【拼音】:gé fěn
【注音】:ㄍㄜˊㄈㄣˇ
【结构】:蛤(左右结构)粉(左右结构)
【简体】:蛤粉
【繁体】:蛤粉
词语解释1.文蛤介壳研成的粉末,可以入药,亦是绘画颜料。2.即蛤灰。蛤粉[géfěn]⒈即蛤蜊粉。⒉即蛤灰。
引证解释⒈即蛤蜊粉。宋米芾《画史》:“古书画皆圜盖,有助於器。参见“蛤蜊粉”。引晋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如以一花头瓦安三足尔。墨称螺;製必如蛤粉,此又明用凹砚也。”⒉即蛤灰。参见“蛤灰”。引《水浒传》第八二回:“第五个贴浄的,忙中九伯,眼目张狂,队额角涂一道明戧,劈门面抹两色蛤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蚌》:“其肉可食,其殻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闉墓壙,如今用石灰也。”
网络解释蛤粉蛤粉,是用来画国画的专用颜料。现在销售的一般为管装和颜料块,也有颜料粉的。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蛤粉属于矿物颜料。
综合释义即蛤蜊粉。宋米芾《画史》:“古书画皆圜盖,有助於器。晋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如以一花头瓦安三足尔。墨称螺;製必如蛤粉,此又明用凹砚也。”参见“蛤蜊粉”。即蛤灰。《水浒传》第八二回:“第五个贴浄的,忙中九伯,眼目张狂,队额角涂一道明戧,劈门面抹两色蛤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蚌》:“其肉可食,其殻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闉墓壙,如今用石灰也。”参见“蛤灰”。
汉语大词典(1).即蛤蜊粉。宋米芾《画史》:“古书画皆圜盖,有助于器。晋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如以一花头瓦安三足尔。墨称螺;制必如蛤粉,此又明用凹砚也。”参见“蛤蜊粉”。(2).即蛤灰。《水浒传》第八二回:“第五个贴净的,忙中九伯,眼目张狂,队额角涂一道明戗,劈门面抹两色蛤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蚌》:“其肉可食,其壳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闉墓圹,如今用石灰也。”参见“蛤灰”。《汉语大词典》:蛤蜊粉 拼音:gélífěn中药名。用蛤蜊壳煅制成的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蛤蜊》﹝集解﹞引汪机曰:“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醢。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国语辞典文蛤介壳研成的粉末,可以入药,亦是绘画颜料。蛤粉[géfěn]⒈文蛤介壳研成的粉末,可以入药,亦是绘画颜料。引《红楼梦·第四二回》:「蛤粉四匣。」
辞典修订版文蛤介壳研成的粉末,可以入药,亦是绘画颜料。《红楼梦.第四二回》:「蛤粉四匣。」也称为「珍珠粉」。
其他释义1.即蛤蜊粉。2.即蛤灰。
1.贝壳类包括牡蛎粉、蛤粉等;矿物类主要有石膏粉、龙骨等;骨甲类药材包括鳖甲、龟板等。
2.鲜慈姑全草捣烂绞汁,用蛤粉调和涂患处,治皮肤瘙痒、痱子、皮疹。
3.治疗以温下清上,护阴潜阳为主,常用附子、黄连、磁石、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子、益智仁煎水服。
4.裱完以后还要用蛤粉做底,让纸张拥有墙壁的质感。
5.作为一个资深蛤粉,十几年来一直将长者的“闷声发大财”奉为圭臬,但是标哥的出现,让我三观尽毁。
6.鹿胶用蛤粉炒脆研末,余四味文火蒸熟至极烂,入鹿胶粉和拌共捣为膏,防腐备用。
7.贝壳类包括牡蛎粉、蛤粉等;矿物类主要有石膏粉、龙骨等;骨甲类药材包括鳖甲、龟板等。https://www.chazidian.com/zj-152591/蛤粉造句
8.治疗以温下清上,护阴潜阳为主,常用附子、黄连、磁石、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白莲子、益智仁煎水服。(查字典www.chazidian.com)
读音:gé,há
[gé]
[ gé ]1. 〔蛤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2. 〔文蛤〕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3. 〔蛤蚧〕爬行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 há ]1. 〔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读音:fěn
[fěn]
(1)(名)(基本义):粉末:粉末
(2)(名)指化妆用的粉末:~扑儿。
(3)(名)淀粉制成的食品;特指粉条或粉丝:菠菜炒~|~肠|~皮。
(4)(形)带着白粉的;白色的:~连纸。
(5)(形)粉红:~色|这块绸子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