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命
【拼音】:kàng mìng
【注音】:ㄎㄤˋㄇ一ㄥˋ
【词性】:动词。
【结构】:抗(左右结构)命(上下结构)
【简体】:抗命
【繁体】:抗命
词语解释抗命kàngmìng。(1)拒不接受命令;违抗命令。
引证解释⒈抗拒命令。引语出《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明史·忠义传序》:“至若抒忠胜国,抗命兴朝,稽诸前史,例得并书。”⒉不屈从于命运。引鲁迅《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穷乡僻壤或都会中,孤儿寡妇,贫女劳人之顺命而死,或虽然抗命,而终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经上谁的口,动谁的心呢?”
网络解释抗命抗命:词语
综合释义抗拒命令。语出《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明史·忠义传序》:“至若抒忠胜国,抗命兴朝,稽诸前史,例得并书。”不屈从于命运。鲁迅《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穷乡僻壤或都会中,孤儿寡妇,贫女劳人之顺命而死,或虽然抗命,而终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经上谁的口,动谁的心呢?”抗命[kàngmìng]违抗命令。《荀子.臣道》:「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抗命[kàngmìng]违抗长上的命令。【造句】对于长官非理性的指挥,他甘冒丢官的危险而抗命不从。
汉语大词典(1).抗拒命令。语出《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明史·忠义传序》:“至若抒忠胜国,抗命兴朝,稽诸前史,例得并书。”(2).不屈从于命运。鲁迅《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穷乡僻壤或都会中,孤儿寡妇,贫女劳人之顺命而死,或虽然抗命,而终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经上谁的口,动谁的心呢?”
国语辞典违抗命令。
辞典修订版违抗命令。《荀子.臣道》:「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
辞典简编版违抗长上的命令。 【造句】对于长官非理性的指挥,他甘冒丢官的危险而抗命不从。
英语contumacydefy an orderdisobey ordersdefy ordersdisobedience to orders
其他释义拒绝接受命令;违抗命令。
1.在这次战役中如有临阵脱逃者,违抗命令者,立即军法处置,如作出重大成绩者,我将请皇上亲自为他颁奖,希望诸位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2.上下尊卑之间彼此不相欺凌,德和义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没,有勇力的人不敢违抗命令,这样,大家就会同心协力了。
3.后来又被曝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命令,就是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荣臻下达的,荣臻顿时成了国民笔伐口诛的对象,饱受各方诟病不已。
4.尽管技艺高超,前途无量,汉因为违抗命令,解救伍基奴隶丘巴卡,被军队除名。
5.抗命不从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6.我就如孩子手中的雏鸟,更笨无力对抗命运加于身上的折磨。
7.收藏打印单词测试第四百二十一条战时违抗命令,对作战造成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战斗、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8.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9.我们都曾经以为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好好抵抗命运,但是不,岁月只能增加我们的忍让力,把意外比上一次处理得较为好看与妥当。
10.你我都明白,这从来就不是公平的世界。人们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乃至遭遇不同,命运不同。有人认命,有人顺命,有人抗命,有人玩命,希望和失望交错而生,倏尔一生。
读音:kàng
[kàng]
(1)(动)抵抗;抵挡:顽~|抵~|~日战争。
(2)(动)拒绝;抗拒:~命|~租。
(3)(动)对等:~衡|分庭~礼。
读音:mìng
[mìng]
(1)(名)生命;性命。
(2)(名)命运
(3)(名):算~。
(4)(名)(动)命令
(5)(名);指派:~驾。
(6)(名)(名)命令
(7)(名);指示:奉~|待~。
(8)(名)(动)给与(名称等):~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