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箒之使
【拼音】:jī zhǒu zhī shǐ
【注音】:ㄐ一ㄓㄡˇㄓㄕˇ
词语解释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箕箒之使[jīzhǒuzhīshǐ]⒈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
引证解释⒈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引《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賫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箒之使,愿入计之。’”
其他释义1.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
读音:jī
[jī]
1.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箕帚。
2.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
)箕。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4. 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shǐ
[shǐ]
1.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2.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3. 让,令,叫:迫使。
4. 假若:假使。即使。
5.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