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躬之节
【拼音】:fěi gōng zhī jié
【注音】:ㄈㄟˇㄍㄨㄥㄓㄐ一ㄝˊ
【词性】:成语。
【简体】:匪躬之节
【繁体】:匪躬之節
词语解释不顾自身利益而尽忠王室的节操。⒈躬:指自身利益;节:节操。指不顾自身利益而尽忠王室的节操。成语解释匪躬之节
综合释义躬:指自身利益;节:节操。指不顾自身利益而尽忠王室的节操。《周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匪躬之节[fěigōngzhījié]不顾自身利害而尽忠王室的节操。《晋书.卷四四.李胤传》:「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唐.韩愈〈争臣论〉:「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也作「匪躬之操」。
网友释义【名称】匪躬之节【拼音】fěigōngzhījié【解释】躬:指自身利益;节:节操。指不顾自身利益而尽忠王室的节操。【出处】《周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事例】诏以胤忠允高亮,有~,使领司隶校尉。★《晋书·李胤传》
辞典修订版不顾自身利害而尽忠王室的节操。《晋书.卷四四.李胤传》:「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唐.韩愈〈争臣论〉:「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也作「匪躬之操」。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不顾自身利害而尽忠王室的节操。晋书˙卷四十四˙李胤传: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唐˙韩愈˙争臣论: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亦作匪躬之操。
出处《周易·蹇》
其他释义躬:指自身利益;节:节操。指不顾自身利益而尽忠王室的节操。
读音:fěi
[fěi]
(1)(名)强盗:~巢|~患|~军|~穴。
(2)(副)〈书〉非。
读音:gōng
[gōng]
(1)(副)自身;亲自。
(2)(动)弯下(身子):~身下拜。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jié,jiē
[jié]
[ jié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3.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6. 礼度:礼节。
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8.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10.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12. 姓。
[ jiē ]1.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