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噜噜
【拼音】:gǔ lū lū
【繁体】:骨嚕嚕
词语解释骨噜噜gǔlūlū。(1)转动很快的样子。骨噜噜[gǔlūlū]⒈见“骨碌碌”。
基础解释见“骨碌碌”。①滚转貌。②象声词。
引证解释⒈见“骨碌碌”。
汉语大词典见“骨碌碌”。《汉语大词典》:骨碌碌 拼音:gūlùlù亦作“骨渌渌”。亦作“骨鲁鲁”。亦作“骨噜噜”。(1).滚转貌。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諕得项王在坐上骨碌碌滚将下来。”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死尸骸骨鲁鲁滚到四、五番。”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气勃勃堵住我喉咙,骨噜噜潮上痰涎沫。”《水浒传》第一○二回:“那双眼睛,骨渌渌的把王庆从头上直看到脚下。”明沈自徵《霸亭秋》:“骨碌碌好一片大江也呵。”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那两朵圆花就是乌溜溜骨碌碌的一对眼睛。”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涧中有石鳞次,水流其间……或有乘牛过者,牛皆促歛四蹄,跳跃而过。或失,则随流而下。见者皆以为笑。彼人谚曰:‘跳石牛骨碌,好笑好笑。’”《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连忙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察看动静。”叶圣陶《倪焕之》三:“他怅然回转头来,只见校长的眼睛骨碌骨碌对他转,像躲在树丛中的猫头鹰。”(2).象声词。鲁迅《故事新编·奔月》:“羿听到自己的肚子里骨碌骨碌地响了一阵,便在马上焦躁了起来。”
读音:gǔ,gū
[gǔ]
[ gǔ ]1.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2.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3.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4.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 gū ]1.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2.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读音:lū
[lū]
〔噜苏〕(…·su)〈方〉义同“罗唆”(luō·suo)。
读音:lū
[lū]
〔噜苏〕(…·su)〈方〉义同“罗唆”(luō·s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