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
【拼音】:shàng sì
【注音】:ㄕㄤˋㄙˋ
【结构】:上(独体结构)巳(独体结构)
【简体】:上巳
【繁体】:上巳
词语解释旧时节日名。上巳[shàngsì]⒈旧时节日名。
基础解释旧时节日名,汉以前定农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引证解释⒈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引《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唐席元明《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有巢。”宋吴自牧《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翫赏。”
网络解释上巳(古代节日名词)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巳日为上巳节,不固定为三月三日。
综合释义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唐席元明《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有巢。”宋吴自牧《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翫赏。”
汉语大词典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引《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唐席元明《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有巢。”宋吴自牧《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国语辞典汉以前定农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有修禊之俗,以拔除不祥。魏晋以后,则改在农历的三月三日。上巳[shàngsì]⒈汉以前定农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有修禊之俗,以拔除不祥。魏晋以后,则改在农历的三月三日。引《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辞典修订版汉以前定农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有修禊之俗,以拔除不祥。魏晋以后,则改在农历的三月三日。《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其他解释阴历三月上旬之巳日,谓之上巳。自古有修禊之俗,曹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巳日。1930年,改以阳历三月三日为修禊之辰,并废上巳之称。《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晋、宗檩《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土人并出水渚,为流杯曲水之饮。」;《昭明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善注:「《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祓除不祥也。』《宋书·礼志》曰:『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用巳。』。」;日本、寺岛良安《和汉三才图会·时候类·上巳》:「《十节录》云:『昔周幽王淫乱,羣臣愁苦之,于时设河上曲水宴,或人作草饼贡幽王,尝其味为美也。王曰:『是饼珍物也,可献宗庙。』周室大治,遂致太平。后人相传,做草饼,是日进于祖灵,从此始也。』然《韩诗》、《初学记》亦皆谓:『曲水宴,起于周公也。』。」
其他释义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洁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
1.上巳日,汉武帝从霸水河滨祓除而还,中道过访了平阳府邸,平阳公主精心准备的十余名美女也终于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2.据古籍记载,“祭上巳”的活动早在秦汉之前就有了,人们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浴于水滨、举行祓除的祭祀,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卫生保健的一种古俗。
3.随着大唐盛极而衰,礼教压迫渐重,三节合一后,上巳因素渐被涤荡,寒食因素一家独大,清明遂成了扫墓节。
4.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5.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6.实际上,现在的清明节包括了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其中,上巳节即农历三月三,是上古已有的“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7.上巳节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8.每当“上巳”之日,京城长安万民空巷,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城东灞水或浐水之滨,祓除不祥。
9.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
10.如三月三,是上巳,要修禊,去水边浣涤秽气。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
[ shà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 去,到:上街。
6. 向前进:冲上去。
7. 增加:上水。
8.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 涂:上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 拧紧发条:上弦。
12. 登载,记:上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shǎng ]1.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读音:sì
[sì]
(名)地支的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