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磬
【拼音】:biān qìng
【注音】:ㄅ一ㄢㄑ一ㄥˋ
【结构】:编(左右结构)磬(上下结构)
【简体】:编磬
【繁体】:編磬
词语解释编磬biānqìng。(1)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编磬[biānqìng]⒈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英anancientmusicalinstrument;
基础解释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组磬组成
引证解释⒈古代打击乐器。石制或玉制。一般为十六枚,应十二正律加四半律,按不同的大小、厚薄,从低音到高音,顺序排列,分两排悬于木架上,用小木槌击奏。引《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着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都立在堂上堂下。”
网络解释编磬(古代打击乐器)编磬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综合释义古代打击乐器。石制或玉制。一般为十六枚,应十二正律加四半律,按不同的大小、厚薄,从低音到高音,顺序排列,分两排悬于木架上,用小木槌击奏。《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着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都立在堂上堂下。”编磬[biānqìng]乐器名。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玉、石、铜制,磬身雕镂虎、鱼、凤鸟等花纹为饰,小磬十六枚同悬,是先民乐舞活动及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礼器。
汉语大词典古代打击乐器。石制或玉制。一般为十六枚,应十二正律加四半律,按不同的大小、厚薄,从低音到高音,顺序排列,分两排悬于木架上,用小木槌击奏。《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着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都立在堂上堂下。”
国语辞典乐器名。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玉、石、铜制,磬身雕镂虎、鱼、凤鸟等花纹为饰,小磬十六枚同悬,是先民乐舞活动及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礼器。编磬[biānqìng]⒈乐器名。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玉、石、铜制,磬身雕镂虎、鱼、凤鸟等花纹为饰,小磬十六枚同悬,是先民乐舞活动及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礼器。
其他释义古代打击乐器,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1.先是,宫悬止有四镈钟,杂以编钟、编磬、衡钟凡十六虡。
2.音乐以悠扬的竹笛曲调开头,之后就融入了编磬有节奏的打击声。
3.打击乐器多以编钟、编磬、建鼓等乐器组成,这些乐器在宫廷雅乐中是不可或缺,但这些主要用于皇宫内的乐器,民间是没有资格使用的。
4.编磬是古代一种石制击打乐器,演奏方式很特别。
5.天子宫架之乐,镈钟十二、编钟十二、编磬十二,凡三十有六虡,宗庙与殿庭同。
6.比较重要的有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以及铜爵、竹篚、竹笾等等,这些藏品表现了中华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7.编钟、编磬、钟、?、鼓等乐器陈设在堂下的东、西两阶之间。
8.绍兴大乐,多用大晟所造,有编钟、镈钟、景钟,有特磬、玉磬、编磬,三钟三磬未必相应。
9.曾侯乙编磬上的铭文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先秦时期的乐律学成就,但器上太多的残缺仍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
10.其中,青铜编钟、编磬石是迄今国内唯一的隋唐时期的实物。
读音:biān
[biān]
(1)(动)把细长条状的东西交织起来:~织|~草帽。
(2)(动)依次排列;组织:~队|整~。
(3)(动)编辑:~杂志|主~。
(4)(动)创作:~剧|~曲子。
(5)(动)捏造;瞎说:~造|~派。
(6)(名)成本的书;或指书籍按内容划分的单位:正~|中~。
读音:qìng
[qìng]
(1)(名)古代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做成;形略如曲尺;悬在架上。
(2)(名)寺庙中拜佛时敲打的钵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