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记
【拼音】:dēng kē jì
【注音】:ㄉㄥㄎㄜㄐ一ˋ
【结构】:登(上下结构)科(左右结构)记(左右结构)
【简体】:登科记
【繁体】:登科記
词语解释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题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
基础解释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题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
引证解释⒈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题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登科记》。引唐张籍《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几揭晓,潘朗閲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
网络解释登科记登科记,读音是dēngkējì,汉语词语,指的是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
综合释义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题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唐张籍《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几揭晓,潘朗閲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登科记》。登科记[dēngkējì]科举考试后发表的录取名册。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昨日在街上见卖登科记,有俺那申家两个侄儿,都及第了。」也作「登科录」。
汉语大词典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录”,亦称“题名录”。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唐张籍《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几揭晓,潘朗阅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登科记》。
国语辞典科举考试后发表的录取名册。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昨日在街上见卖登科记,有俺那申家两个姪儿,都及第了。」也作「登科录」。
辞典修订版科举考试后发表的录取名册。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昨日在街上见卖登科记,有俺那申家两个侄儿,都及第了。」也作「登科录」。
其他释义1.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唐代有'登科记'﹐宋以后名'登科録'﹐亦称'题名録'。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
读音:dēng
[dēng]
(1)(动)上、升:~山。
(2)(动)刊登或记载:~记。
(3)(动)踩、踏:用力踩~。
(4)(形)成熟:五谷丰~。
(5)(动)〈方〉穿(鞋、裤等):~上鞋。
读音:kē
[kē]
(1)(名)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目|文~|理~|牙~|眼~。
(2)(名)行政机关或某些机构的行政部门按工作性质分设的单位:秘书~|财务~。
(3)(名)生物学上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再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有松科、杉科、柏科等。
(4)(动)〈书〉判定(刑罚):~以罚金。
(5)(名)古装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
读音:jì
[jì]
(1)(动)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性|~得|~不清|好好~住。
(2)(动)记录;记载;登记:~事|~账|~一大功。
(3)(名)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做书名或篇名):日~|笔~|游~|《岳阳楼~》。
(4)(名)(~儿)标志;符号:标~|钤~|暗~儿。
(5)(名)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
(6)〈方〉(量)打一下叫打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