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珊
【拼音】:pán shān
【注音】:ㄆㄢˊㄕㄢ
【结构】:盘(上下结构)珊(左右结构)
【繁体】:盤珊
词语解释意思是行走摇晃不稳貌。盘珊[pánshān]⒈见“盘跚”。
引证解释⒈见“盘跚”。
综合释义见“盘跚”。盘珊[pánshān]意思是行走摇晃不稳貌。出自《梦赋》。
汉语大词典见“盘跚”。《汉语大词典》:盘跚(盘跚,槃跚) 拼音:pánshān亦作“盘珊”。(1).犹蹒跚。跛行貌;不正貌。汉王延寿《梦赋》:“鬼惊魅怖,或盘跚而欲走,或拘挛而不能步。”晋潘尼《鳖赋》:“既颠坠于岩岸,方盘跚而雅步。”宋范成大《致一斋述事》诗:“文书烟海困浮沉,不觉盘跚百病侵。”明徐渭《读龙惕书》:“渭小子感先生之忧道,识先生之苦心,虽志气不前,而盘珊思振。”(2).婆娑貌。唐李贺《瑶华乐》:“舞霞垂尾长盘跚,江澄海净神母颜。”唐皮日休《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之二:“佳树盘珊枕草堂,此中随分亦閒忙。”前蜀牛峤《菩萨蛮》词:“钗重髻盘珊,一枝红牡丹。”槃跚:亦作“槃散”。亦作“槃珊”。犹蹒跚。行走摇晃不稳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司马贞索隐:“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宋无名氏《道山清话》:“﹝老仆﹞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槃珊策杖而至。”明王錂《春芜记·巧诋》:“槃跚难挨,羞杀我职居槐宰。”
其他释义1.见'盘跚'。
读音:pán
[pán]
(1)(名)古代盥洗用具。
(2)(名)(~子、~儿)盛东西的浅底器具;多为圆形:托~|茶~|菜~。
(3)(名)(~儿)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东西:地~。
(4)(名)(~子、~儿)旧时指商品行情:开~|收~。
(5)(动)回旋地绕:~旋。
(6)(动)垒、砌、搭(炕、灶):~炕。
(7)(名)仔细查问或清点:~查|~问。
(8)(名)旧时指转让(工商企业):出~|招~|受~。
(9)(动)搬运:~运|由仓库朝外头~东西。(量)表示物体的量:~运|由仓库朝外头~东西。(量)表示物体的量
读音:shān
[shān]
(名)〔珊瑚〕(…hú)许多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胳聚集而成的东西;形状像树枝等;可供玩赏;也可以做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