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
【拼音】:shǔ shī
【注音】:ㄕㄨˇㄕ
【结构】:暑(上下结构)湿(左右结构)
【繁体】:暑溼
词语解释参见:暑湿,暑湿暑湿[shǔshī]⒈参见:暑湿,暑湿。
基础解释参见:[[暑湿]],[[暑湿]]
引证解释⒈炎热潮湿。引《史记·大宛列传》:“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溼。”唐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唐顺之《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清王鹏运《<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
网络解释暑湿科普中国暑湿,即暑热挟湿。以胸脘痞闷、心烦、身热、舌苔黄腻为主证。多发生于夏令季节,暑湿俱盛之时,尤以南方为多见。其以发病较急,初起见有身热、头身重病、微汗、口渴、脘痞等暑湿郁遏肌表证候为主要特点。如暑湿困阻中焦,则见壮热烦渴、汗多尿少、胸脘痞闷,身重困倦;如暑湿弥漫三焦,则见咳嗽、身热面赤、胸脘痞闷、大便稀臭、小便短赤、甚或咯痰带血;如内蕴暑湿而外感风寒,则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身体拘急不舒,胸闷心烦,舌苔白腻等。
综合释义炎热潮湿。《史记·大宛列传》:“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溼。”唐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唐顺之《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清王鹏运《<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即暑热挟湿。以胸脘痞闷、心烦、身热、舌苔黄腻为主证。多发生于夏令季节,暑湿俱盛之时,尤以南方为多见。其以发病较急,初起见有身热、头身重病、微汗、口渴、脘痞等暑湿郁遏肌表证候为主要特点。
汉语大词典亦作“暑湿”。炎热潮湿。《史记·大宛列传》:“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唐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明唐顺之《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骛于毒利暑湿瘴疠之域……此兵家之忌。”清王鹏运《〈彊村词〉序》:“江干暑湿,不可久留。”
其他释义1.亦作'暑湿'。2.炎热潮湿。
1.三豆汤还能祛痘除痱子,痱子是由于暑热挟湿,蕴结肌肤,导致毛窍郁塞所致,所以要防治痱,首先就是要把暑湿之毒祛掉。
2.我们江南地带芒种入梅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
3.为解夏日暑湿之毒,健康驿站特地购进了木糖醇苦瓜粉。
4.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
5.六月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中暑,因此要注意避暑。
6.肖国仕炎夏酷暑,一些人常因受暑湿刺激,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萎靡、倦怠嗜睡、口感无味、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现象,即“苦夏”症状。
7.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暑闭,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8.这四季之中,又包涵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而六气与季节变化,与五行生克有着密切关联。
9.夏季来临,调养脾胃;吃苦尝鲜,平和康夏;气温升高,暑湿气盛;冰糖燕窝,调补虚劳;山药薏米,熬制成粥;健脾益胃,效果显著。
10.人之患瘵者,风寒暑湿燥火,无一不足以侵之。
读音:shǔ
[shǔ]
(形)热
读音:shī
[shī]
(形)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病|~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