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仗
【拼音】:shū zhàng
【注音】:ㄕㄨㄓㄤˋ
【结构】:殳(上下结构)仗(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殳仗[shūzhàng]⒈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引证解释⒈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引《新唐书·仪卫志上》:“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后、皇后卤簿……次左右领军卫折衝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网络解释殳仗殳仗,读音为shūzhàngㄕㄨㄓㄤ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综合释义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新唐书·仪卫志上》:“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后、皇后卤簿……次左右领军卫折衝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网友释义殳仗,读音为shūzhàngㄕㄨㄓㄤ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汉语大词典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新唐书·仪卫志上》:“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后、皇后卤簿……次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其他释义1.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读音:shū
[shū]
(名)古代的一种兵器;用竹子做成;有棱无刃。
读音:zhàng
[zhàng]
(1)(动)执;拿着(兵器)
(2)(名)兵器的总称:仪~。
(3)(动)凭借;倚仗:~势欺人。
(4)(动)指战争或战斗:打好春耕生产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