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台
【拼音】:dí tái
【注音】:ㄉ一ˊㄊㄞˊ
【结构】:敌(左右结构)台(上下结构)
【繁体】:敵臺
词语解释敌台dítái。(1)敌方的电台。(2)在城墙或冲要处的建筑,用来防御或眺望敌人。敌台[dítái]⒈敌方的电台。例破获敌台。英enemybroadcastingstation;⒉在城墙或冲要处的建筑,用来防御或眺望敌人。英lookouttower;
基础解释∶敌方的电台破获敌台∶在城墙或冲要处的建筑,用来防御或眺望敌人
引证解释⒈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引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下:“相去约有三里,周围水遶数重,拆取民舍板片沿墙起盖敌臺。”清魏源《城守篇·守备上》:“城之外则敌臺,宜备堞垣,宜备牛马墙,宜备喑门。”⒉敌方的电台。
网络解释敌台敌台:军事建筑
综合释义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下:“相去约有三里,周围水遶数重,拆取民舍板片沿墙起盖敌臺。”清魏源《城守篇·守备上》:“城之外则敌臺,宜备堞垣,宜备牛马墙,宜备喑门。”敌台也称敌楼,是跨城墙而建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主要作用是敌人攻城是从侧面射击来犯之敌。
汉语大词典(1).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明姚士磷《见只编》卷下:“相去约有三里,周围水绕数重,拆取民舍板片沿墙起盖敌台。”清魏源《城守篇·守备上》:“城之外则敌台,宜备堞垣,宜备牛马墙,宜备喑门。”(2).敌方的电台。
其他释义1.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2.敌方的电台。
1.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的长城,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地和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它是两三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
2.四面群山环抱,东、西灵山对峙,山坡上有古敌台矗立。
3.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4.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
5.从这往北,地势上抬,高山深涧,禽兽蕃息,最适合打猎,马佳等人也经常来,而敌台就在山区边的一座小山包上。
6.白羊峪段长城集水关、城堡、城墙、敌台、烽火台、墙台、谎城等于一地。
7.记忆中,当街头上的人们已经打扮得花花绿绿的时候,所谓敌台的说法渐渐淡了。
8.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9.城门上建谯楼,城角建角楼,周围建敌台九处,各有箭孔。
10.我们一直在监听敌台以设法查探敌人的计划。
读音:dí
[dí]
(1)(名)敌人。
(2)(动)抵挡:所向无~。
(3)(形)相当:势均力~。
读音:tái,tāi
[tái]
[ tá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2.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3.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4. 量词:一台戏。
5.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6. 姓。
7. 桌子、案子:写字台。
8.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 tāi ]1.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