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班
【拼音】:nián bān
【注音】:ㄋ一ㄢˊㄅㄢ
【结构】:年(独体结构)班(左中右结构)
【简体】:年班
【繁体】:年班
词语解释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师参加元旦朝贺谓之年班。年班[niánbān]⒈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师参加元旦朝贺谓之年班。
引证解释⒈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师参加元旦朝贺谓之年班。引《清史稿·德宗本纪一》:“﹝光绪十九年正月﹞甲辰,詔明年应来京祝嘏蒙古与内札萨克王、公、台吉等,除有年班外,俱止来京。”
网络解释年班清制,蒙古各王公首领及回部伯克、四川土司、蒙藏喇嘛等,各按人数多寡编定若干班次
网友释义清制,蒙古各王公首领及回部伯克、四川土司、蒙藏喇嘛等,各按人数多寡编定若干班次
汉语大词典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师参加元旦朝贺谓之年班。《清史稿·德宗本纪一》:“﹝光绪十九年正月﹞甲辰,诏明年应来京祝嘏蒙古与内札萨克王、公、台吉等,除有年班外,俱止来京。”
国语辞典清代蒙古王公每年分班入京师朝觐,称为「年班」。年班[niánbān]⒈清代蒙古王公每年分班入京师朝觐,称为「年班」。引《清史稿·卷二三·德宗本纪一》:「甲辰,诏明年应来京祝嘏蒙古与内札萨克王、公、台吉等,除有年班外,俱止来京。」
辞典修订版清代蒙古王公每年分班入京师朝觐,称为「年班」。《清史稿.卷二三.德宗本纪一》:「甲辰,诏明年应来京祝嘏蒙古与内札萨克王、公、台吉等,除有年班外,俱止来京。」
其他释义1.清代蒙古王公及喇嘛等分班于每年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五日以前至京师参加元旦朝贺谓之年班。
1.据悉,张初执教鞭,是湾仔一间中学高年班班主任,且是学校训育组的组员,训育组宗旨是纠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思想,及培养学生自律和明辨是非。
2.物质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科大少年班群英荟萃,张亚勤发现在这里,别人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比他好,感觉到山外有山,眼前的世界一下子大了很多。
3.科大少年班之耻。对你,方舟子不为已甚。
4.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们,人小志气大,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定会一举千里,有远大的前程。
5.高一上学期,李心仪的物理老师胡先进看到她的成绩非常棒,加上年纪又很合适,就推荐她去考中科大少年班。
6.“姐姐是文章魁首,张生是少年班头。
7.那时新疆是春季始业,北京是秋季始业,她等于跳了半年班,对付了一下子,也跟上了。
8.慢慢地,幼年班世超从“四旗儿”升为了“头旗儿”。
9.在当年班长的召集下,同窗学友以班为单位列队进校。
10.目的了解智力水平较高的少年班和理科试点班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读音:nián
[nián]
(1)(名)时间的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行历法规定平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增加一日;有三百六十六日。
(2)(名)每年的:~会|~鉴。
(3)(名)岁数。
(4)(名)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5)(名)时期;时代。
(6)(名)一年中庄稼的收成。
(7)(名)年节。
(8)(名)有关年节的(用品)。
(9)(名)(Nián)姓。
读音:bān
[bān]
1.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2.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3.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4.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5. 定时开行(
)的:班车。班机。班期。6. 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班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班飞机走”)。
7. 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班兵。
8. 古同“斑”,杂色。
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