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奇才
【拼音】:tāo huì qí cái
【注音】:ㄊㄠㄏㄨㄟˋㄑ一ˊㄘㄞˊ
【繁体】:韜晦奇才
词语解释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贤士有'韬晦奇才'科。
基础解释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贤士有/'韬晦奇才/'科。
引证解释⒈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贤士有“韜晦奇才”科。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朱放》:“贞元二年,詔举韜晦奇才。詔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傅璇琮校笺引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诸科一人。韜晦奇才科。朱放。”
综合释义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贤士有“韜晦奇才”科。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朱放》:“贞元二年,詔举韜晦奇才。詔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傅璇琮校笺引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诸科一人。韜晦奇才科。朱放。”
其他释义1.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贤士有'韬晦奇才'科。
读音:tāo
[tāo]
(1)(名)〈书〉弓或剑的套子。
(2)(名)〈书〉(动)比喻隐藏。
(3)(名)〈书〉(名)兵法:~略|六~。
读音:huì
[huì]
(1)(名)夏历每月的末一天:~朔。
(2)(形)昏暗;不明显:~涩|隐~。
(3)(名)夜晚:风雨如~。
读音:qí,jī
[qí]
[ qí ]1. 特殊的,稀罕,不常见的:奇闻。奇迹。奇志。奇观。奇妙。奇巧。奇耻大辱。
2. 出人意料的,令人不测的:奇兵。奇计。奇袭。出奇制胜。
3. 惊异,引以为奇:奇怪。惊奇。不足为奇。
[ jī ]1. 数目不成双的,与“偶”相对:奇数(不能被二整除的数,如一、三、五、七、九等,正的奇数亦称“单数”)。
2. 零数:奇零(不满整数的数)。奇羡(赢余,积存的财物)。有奇(如“八分奇奇”即八分多一点)。
读音:cái
[cái]
(1)(名)才能。
(2)(名)有才能的人:~子。
(3)(名)姓。
(4)(副)刚才;表示以前不久。
(5)(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6)(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
(7)(副)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含有“刚刚”的意思。
(8)(副)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有“只”、“仅仅”的意思。
(9)(副)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句尾常用‘呢’字):那里的风景~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