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
【拼音】:chéng pú zhī zhàn
【注音】:ㄔㄥˊㄆㄨˊㄓㄓㄢˋ
【繁体】:城濮之戰
词语解释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国攻宋,宋向晋求救。次年晋军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楚军北上与晋军对垒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时晋军较弱,乃先击溃由陈、蔡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再设计击退楚军左翼,迫使楚军主力后退。战后,晋文公成为霸主。城濮之战(城濮之戰)[chéngpúzhīzhàn]⒈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国攻宋,宋向晋求救。次年晋军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楚军北上与晋军对垒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时晋军较弱,乃先击溃由陈、蔡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再设计击退楚军左翼,迫使楚军主力后退。战后,晋文公成为霸主。
法语Bataille de Chengpu
网络解释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1.黄河岸边这片广袤平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刘桥之战”。
2.后来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
3.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
4.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5.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6.威武的花纹除了能振奋军心,有时也是一种武器,据传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将虎皮蒙在马背上,竟吓坏了对方战马。
7.鄢陵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后,晋楚两国的第三次大会战。
8.嬴栝算是嬴氏部族后起之秀,一直追随嬴任好左右,参加过城濮之战,还曾救过嬴任好的命,也正因为如此,为人心高气傲,更不把一般外姓臣工放在眼里。
9.鄢陵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前632年)、邲之战(前597年)后,晋楚两国的第三次大会战。
10.嬴栝算是嬴氏部族后起之秀,一直追随嬴任好左右,参加过城濮之战,还曾救过嬴任好的命,也正因为如此,为人心高气傲,更不把一般外姓臣工放在眼里。[www。chazidian。com/zj-67981/造句]
读音:chéng
[chéng]
(1)(名)城墙:~外|万里长~。
(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
(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
读音:pú
[pú]
(1)(名)姓。
(2)(名)濮阳;地名;在河南。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zhàn
[zhàn]
(1)(动)作战、战争、战斗。
(2)(动)进行战争或战斗。
(3)(动)泛指斗争。
(4)(动)发抖:寒~|打~|胆~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