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丁虏乱
【拼音】:bǐng dīng lǔ luàn
【繁体】:丙丁虜亂
【拼音】:bǐng dīng lǔ luàn
词语解释清太宗崇德元年与二年。即丙子、丁丑年。清与朝鲜所发生之抗争事件。时当朝鲜仁祖之十四、十五年。其先,清犹称金时,丁卯之乱后,与朝鲜约为兄弟之国。至仁祖十年,金乃要求改为君臣相称,并增加岁币,遂引起朝鲜排金之热潮。次十四年春,清使赴朝鲜,乃使排清之情,更导致激昂。仁祖不引见英马二使,反严加防备。其时,驻椵岛之明都督沈世魁,以为可藉朝鲜以当清,乃请明毅宗激勉朝鲜。而清太宗亦遂亲率十万大军迫近朝鲜京城,明因流寇之故,未能援救,朝鲜遂听崔鸣吉等和平之议,屡与清进行交涉,于翌十五年正月三十日,王与世子共降清军,并订和约,朝鲜对清须执臣礼,与明断绝交往,清伐明时,朝鲜须加援助,增加岁币,朝鲜并派世子及次子赴清为质。见《李朝仁祖实录》、《明史·朝鲜传》及《东华录》。
读音:bǐng
[bǐng]
(名)天干的第三位。参看〔干支〕。
读音:dīng,zhēng
[dīng]
[ dīng ]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2. 成年男子。
3. 人口。
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丁。
[ zhēng ]1.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读音:lǔ
[lǔ]
(1)(名)俘虏
(2)(名)。
(3)(名)俘虏
(4)(名)。
(5)(名)古代指奴隶。
(6)(名)古代对敌方的蔑称。
读音:luàn
[luàn]
1.没有秩序和条理:~七八糟。
2.武装骚扰:兵~。叛~。
3.使混乱;使紊乱:捣~。以假~真。
4.任意;随便:不许~扔纸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