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鼓
【拼音】:shǒu gǔ
【注音】:ㄕㄡˇㄍㄨˇ
【词性】:名词。
【结构】:手(独体结构)鼓(左右结构)
【简体】:手鼓
【繁体】:手鼓
词语解释手鼓shǒugǔ。(1)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打击乐器,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能够相击发声。手鼓[shǒugǔ]⒈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打击乐器,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能够相击发声。英asmalldrumsimilartothetambourine,usedbytheUygurandothernationalities;tambourine;
基础解释[asmalldrumsimilartothetambourine,usedbytheUygurandothernationalities;tambourine]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打击乐器,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能够相击发声
引证解释⒈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引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苦伶仃跪在中间,手持带铜环的手鼓,用手拍打,开始唱着。”
网络解释手鼓手鼓是鼓中的一个大类别,是一种打击乐器。各地、各民族称谓不同,制法也稍有差别,其中最为典型的维吾尔达卜。在中东和中亚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手鼓乐器。其中“达卜”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手鼓,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或简称“达卜”。鼓身扁平圆形或八角型,单面蒙羊皮或驴皮,框周围嵌有若干铜或铁制小铜钹,故名。直径20-50厘米不等。历史悠久,四至六世纪敦煌北魏壁画中早已出现。
综合释义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苦伶仃跪在中间,手持带铜环的手鼓,用手拍打,开始唱着。”手鼓[shǒugǔ]乐器名。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呈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流行于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
汉语大词典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苦伶仃跪在中间,手持带铜环的手鼓,用手拍打,开始唱着。”
国语辞典乐器名。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呈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流行于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手鼓[shǒugǔ]⒈乐器名。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呈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流行于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
英语tambourinetimbrelhand-held drum
其他释义1.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扁圆形,一面蒙皮,周围有金属片或环,常用做舞蹈的伴奏乐器。
1.他正闭着眼睛,向自己身上穿的酱紫色粗条灯芯绒衣服上拍打手鼓一缕褐色的头发不羁地搭在脸上,随着节奏上下抖动。
2.死者装裹上身,顷刻间请来的吹鼓手鼓乐齐鸣,几名粗壮的中年苗圩妇人将张道巫的尸骨小心的抬起来,放进了一旁的木棺材里,又用棺材盖把棺材盖上。
3.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领导干部或政府部门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行为,哪些该拍手鼓掌,拍手欢迎,哪些该怒而“拍砖”,“拍桌打凳”,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
4.四川梓潼艺人王梓林在表演时,除两手操作木偶外,艺人还要进行马锣、唢呐、二胡、手鼓等九种乐器的表演。
5.小手鼓是一种由边缘嵌有能叮当作响的小金属片的小鼓面。
6.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对手鼓掌。
7.她右腿钩住一股筋儿,左腿跟上,右腿又钩住另外一股筋儿,再把筋儿钩过来,一个动作做成,孙杰很开心,儿子淏淏在一边拍手鼓劲。
8.色彩斑斓的舞衣,配合着手鼓明快生动的节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的舞蹈扣人心弦,充满了魔术的魅力,令人拍手叫绝。
9.突然有一个老妇开始拍手鼓掌,然后鼓掌声响彻整个房间。
10.母亲抚摸着女儿的手鼓励她在疾病面前要坚强。
读音:shǒu
[shǒu]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
读音:gǔ
[gǔ]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