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道
【拼音】:kē dào
【注音】:ㄎㄜㄉㄠˋ
【结构】:科(左右结构)道(半包围结构)
【简体】:科道
【繁体】:科道
词语解释1.指科道官。2.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洪武元年(1367)设给事中。科道[kēdào]⒈指科道官。⒉指科道两衙门。
引证解释⒈指科道官。引明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乾隆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⒉指科道两衙门。引明周暉《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於张江陵。”《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
网络解释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洪武元年(1367)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后一度改给事中为元士﹑源士。二十四年﹐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主管科务﹔设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八品﹐协助理事。各科给事中数量为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均为正九品。建文时﹐改官制﹐升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永乐时﹐重置左右给事中﹐秩品为正七品。后来又在南京设六科给事中﹐户科为二人﹐余五科均为一人。其给事中之职守为侍从皇帝﹐推举人才﹐纠劾官吏﹐督察六部﹐封驳制敕和章奏﹐评议政事﹐随时谏言。
综合释义指科道官。明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乾隆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洪武元年(1367)设给事中。。明周暉《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於张江陵。”《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
汉语大词典(1).指科道官。明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乾隆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挂珠而翰林独否,不足以肃朝仪。”(2).指科道两衙门。明周晖《金陵琐事·雅谑》:“科道缺官,文选郎中请于张江陵。”《明史·职官志三》:“大约舍人有两途,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
国语辞典明、清时,督察院所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十五道监察使的统称。科道[kēdào]⒈明、清时,督察院所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十五道监察使的统称。
其他释义1.指科道官。2.指科道两衙门。
1.经此次训诫之后,仍敢阳奉阴违,将来科道参奏,或经朕别有访闻,除本员照例从重治罪外,定将该督抚严行惩处,决不宽贷。
2.卿家哪里话来,此等谋逆之事,自然见不得光,你是武职,又非科道衙司,何罪之有?快起来。
3.还有向来因谏东宫起用的老臣,颇立崖岸,那些新考选的科道,一个个轻嘴薄舌,却也要防著他。
4.著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抒所见,凡有关朕躬及天下大利大害、应兴应革者,悉心条奏,毋含糊两可,毋借端影射。
5.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
6.因为陪祭失仪,科道连上本劾了他,他老羞成怒,越发与朝臣做对头了。
7.九卿科道依违观望,今亦不必会议。
8.雍正下谕让“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平心静气,秉公持正会议”,一番议论之后,众大臣形成了结论,然而雍正却并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
9.经此次训诫之后,仍敢阳奉阴违,将来科道参奏,或经朕别有访闻,除本员照例从重治罪外,定将该督抚严行惩处,决不宽贷。(查字典www.chazidian.com)
10.雍正下谕让“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平心静气,秉公持正会议”,一番议论之后,众大臣形成了结论,然而雍正却并不同意多数人的意见。(查字典www。chazidian。com)
读音:kē
[kē]
(1)(名)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目|文~|理~|牙~|眼~。
(2)(名)行政机关或某些机构的行政部门按工作性质分设的单位:秘书~|财务~。
(3)(名)生物学上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再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有松科、杉科、柏科等。
(4)(动)〈书〉判定(刑罚):~以罚金。
(5)(名)古装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
读音:dào
[dào]
1.道路:铁~。大~。人行~。羊肠小~。
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下水~。黄河故~。
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头头是~。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得~多助,失~寡助。
4.道德:~义。
5.技艺;技术:医~。茶~。花~。书~。
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传~。卫~士。
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院。~士。~姑。老~。一僧一~。
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
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儿,一条斜~儿。
10.姓。
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
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说:~白。能说会~。一语~破。
14.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
16.以为;认为:我~是谁呢,原来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