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至
【拼音】:shì zhì
【注音】:ㄕˋㄓˋ
【结构】:势(上下结构)至(上下结构)
【繁体】:勢至
词语解释佛教语。大势至菩萨的省称,为'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势至[shìzhì]⒈佛教语。大势至菩萨的省称,为“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
基础解释意思是(菩萨)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
引证解释⒈佛教语。大势至菩萨的省称,为“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引唐慧能《坛经·疑问品》:“慈悲即是观音,喜捨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宋李纲《雷阳与吴元中书》:“散佛之体,则文殊得其理,普贤得其行,观音得其悲,势至得其智;合之则佛也。”
网络解释势至势至,意思是(菩萨)具名大势至菩萨,得大势。
综合释义佛教语。大势至菩萨的省称,为“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唐慧能《坛经·疑问品》:“慈悲即是观音,喜捨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宋李纲《雷阳与吴元中书》:“散佛之体,则文殊得其理,普贤得其行,观音得其悲,势至得其智;合之则佛也。”
汉语大词典佛教语。大势至菩萨的省称,为“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唐慧能《坛经·疑问品》:“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宋李纲《雷阳与吴元中书》:“散佛之体,则文殊得其理,普贤得其行,观音得其悲,势至得其智;合之则佛也。”
其他释义1.佛教语。大势至菩萨的省称,为'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阿弥陀佛的右胁侍。
1.“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他擅威专杀,视民如草芥。
2.生产率数据的近期走势强烈地预示着,利润率的升势至少将持续到明年。
3.由于一系列措施对路,现在,号角派的声势越发壮大,已经渐渐有了压倒东华派的趋势,至于青年派,早就不得人心,偃旗息鼓了。
4.又极乐世界,处处皆有花台,上坐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诸行人,说微妙法,所以那里的人,不但随时都可以见到佛菩萨,还可以随时听闻到妙法,这是娑婆众生所梦。
5.涌泉寺塑西方三,与相传的唐净土宗高僧怀玉临终时,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共持金刚台相迎之说有关。
6.灭六识,断七觉,无声无色无味无形……大势至无上寂灭指的最高境界,大涅盘。
7.瞧这千金一掷的架势,至少也是个高级灵士。
8.最近,越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家庭规模可能会怎样影响社交能力,有些证据表明独生子女在这方面处于劣势,至少是在早期。
9.我们知道人类在日益变老,人口增长率接近于零的社会离我们越近,人口越可能呈老龄化的趋势,至少就与影响我们的未来来说是这样的。
10.观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
读音:shì
[shì]
(1)(名)势力:权~。
(2)(名)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如破竹。
(3)(名)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地~。
(4)(名)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趋~|局~。
(5)(名)姿态:手~。
(6)(名)雄性生殖器:去~。
读音:zhì
[zhì]
(1)(动)到:~今|~此|~死不屈。
(2)(动)至于:甚~。
(3)(副)极;最:~迟|~毒|~理|~亲|~上|~圣|~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