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
【拼音】:yá shān
【注音】:一ㄚˊㄕㄢ
【结构】:厓(左上包围结构)山(独体结构)
【简体】:厓山
【繁体】:厓山
词语解释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厓山[yáshān]⒈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
基础解释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
引证解释⒈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参阅《太平寰宇记·新会县》、《广东通志·山川一》。引宋文天祥《<祥兴>诗序》:“厓山乃海中之山,两山相对,延袤中一衣带水,山口如门。”
网络解释厓山今作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为扼守南海门户。
综合释义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宋文天祥《<祥兴>诗序》:“厓山乃海中之山,两山相对,延袤中一衣带水,山口如门。”参阅《太平寰宇记·新会县》、《广东通志·山川一》。
汉语大词典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炳投海于此。宋文天祥《〈祥兴〉诗序》:“厓山乃海中之山,两山相对,延袤中一衣带水,山口如门。”参阅《太平寰宇记·新会县》、《广东通志·山川一》。
国语辞典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南宋迫于元军,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也作「崖门山」、「崖山」。厓山[yáishān]⒈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南宋迫于元军,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也作「崖门山」、「崖山」。
其他释义1.山名。又名厓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与汤瓶嘴对峙如门,形势险要。宋绍兴时置厓山寨,为扼守南海门户。宋末为抗元最后据点,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于此。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