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油馃子
【拼音】:xiāng yóu guǒ zǐ
【繁体】:香油餜子
词语解释⒈ 方言。油条。香油馃子[xiāngyóuguǒzǐ]⒈方言。油条。
基础解释方言。油条。
引证解释⒈ 方言。油条。参见“油条”。引: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一个头小脖长的男子,手提一篮子香油馃子,在道上叫卖。”⒈方言。油条。参见“油条”。引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一个头小脖长的男子,手提一篮子香油馃子,在道上叫卖。”
综合释义方言。油条。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一个头小脖长的男子,手提一篮子香油馃子,在道上叫卖。”参见“油条”。
汉语大词典方言。油条。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一个头小脖长的男子,手提一篮子香油馃子,在道上叫卖。”参见“油条”。《汉语大词典》:油条(油条) 拼音:yóutiáo(1).一种油炸的面食。一般为双股绞合的长条形,多用做早点。《老残游记》第二回:“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茅盾《腐蚀·一月五日》:“那家小饭店,事实上是点心铺子,或是更正确的说,便是豆浆油条的摊子。”(2).指处事经验多而油滑的人。李季《玉门儿女出征记》诗:“咱们是干革命的,可不敢变成个恋爱油条。”(3).指不结果实的枝杈。《解放日报》1945.8.2:“今年种的是洋花,除了打头,还要抹腿、打油条、打拐枝、拐卡、拐头等。”
其他释义1.方言。油条。
读音:xiāng
[xiāng]
(1)(名)谷物的芳香。
(2)(形)气味好闻:~草|~料。
(3)(形)食物味道好:饭做得很~。
(4)(形)吃东西胃口好:饭吃得~。
(5)(形)睡得塌实:睡得正~呢。
(6)(形)受欢迎;被看重:吃~|这种化肥在农村很吃~。
(7)(名)香料:檀~|沉~。
(8)(名)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香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用;有的加上药物;可以熏蚊子:烧~|蚊~|一炷~。
(9)(动)〈方〉亲吻:~面孔。
(10)(xiānɡ)姓。
读音:yóu
[yóu]
(1)(名)动植物体内所含的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液体
(2)(动)用桐油、油漆等涂抹:~窗户|这扇门去年~过一次。
(3)(动)被油弄脏:衣服~了。
(4)(形)油滑:~腔滑调|老~子。
读音:guǒ
[guǒ]
(名)(~子)一种油炸的面食。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