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柄
【拼音】:zhǔ bǐng
【注音】:ㄓㄨˇㄅ一ㄥˇ
【结构】:麈(半包围结构)柄(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麈尾的柄。麈柄[zhǔbǐng]⒈麈尾的柄。借指麈尾。
引证解释⒈麈尾的柄。借指麈尾。引宋曾巩《东轩小饮呈坐中》诗:“谈剧清风生鏖柄,气酣落日解带鐶。”宋叶适《赠郑秀才》诗:“艺圃笔锋扫,侯门麈柄挥。何惭素车集,回绕絳旌飞。”
网络解释麈柄麈柄:麈尾的柄。借指麈尾,是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语出:宋曾巩《东轩小饮呈坐中》诗:“谈剧清风生鏖柄,气酣落日解带环。”宋叶适《赠郑秀才》诗:“艺圃笔锋扫,侯门麈柄挥。何惭素车集,回绕绛旌飞。”
综合释义麈尾的柄。借指麈尾。宋曾巩《东轩小饮呈坐中》诗:“谈剧清风生鏖柄,气酣落日解带鐶。”宋叶适《赠郑秀才》诗:“艺圃笔锋扫,侯门麈柄挥。何惭素车集,回绕絳旌飞。”
网友释义麈柄:麈尾的柄。借指麈尾,是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语出:宋曾巩《东轩小饮呈坐中》诗:“谈剧清风生鏖柄,气酣落日解带环。”宋叶适《赠郑秀才》诗:“艺圃笔锋扫,侯门麈柄挥。何惭素车集,回绕绛旌飞。”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清谈,又叫“麈谈”,所谓“麈谈”就是在高谈阔论之际,手中握一种叫做“麈尾”的拂尘。《世说新语·言语》里有下面一段文字:庾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世说新语·容止》里还有另一段文字: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麈尾,与手都无分别。王夷甫的麈尾有白玉柄,于是在小说中成了男性生殖器的指代。因“麈”与“尘”的繁体字“尘”相似,故现在多误写为“尘柄”。多见于很多明清小说,如《八段锦》《如意君传》《灯草和尚》等中,常用“麈柄”来表示男性的阴茎,“牝”则用来表示女阴。
汉语大词典麈尾的柄。借指麈尾。宋曾巩《东轩小饮呈坐中》诗:“谈剧清风生鏖柄,气酣落日解带镮。”宋叶适《赠郑秀才》诗:“艺圃笔锋扫,侯门麈柄挥。何惭素车集,回绕绛旌飞。”
其他释义1.麈尾的柄。借指麈尾。
读音:zhǔ
[zhǔ]
(名)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当做拂尘。
读音:bǐng
[bǐng]
(1)(名)器物的把儿:刀~|勺~。
(2)(名)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茎或枝连着的部分:花~|叶~。
(3)(名)比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话~|笑~|把~。
(4)(名)〈书〉执掌:~国|~政。
(5)(名)〈书〉权:国~。(量)〈方〉用于某些带把儿的东西:国~。(量)〈方〉用于某些带把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