铨衡
【拼音】:quán héng
【注音】:ㄑㄨㄢˊㄏㄥˊ
【结构】:铨(左右结构)衡(左中右结构)
【简体】:铨衡
【繁体】:銓衡
词语解释1.品鉴衡量。2.衡量轻重的器具。3.考核、选拔(人才)。4.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铨衡[quánhéng]⒈衡量轻重的器具。⒉品鉴衡量。⒊考核、选拔(人才)。⒋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
引证解释⒈衡量轻重的器具。引《淮南子·齐俗训》:“夫挈轻重不失銖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銓衡。”刘文典集解:“《羣书治要》引,銓作权。”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銓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则少多混乱。”唐白居易《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於藻镜,錙銖者不敢诈於銓衡。”⒉品鉴衡量。引晋葛洪《抱朴子·尚博》:“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虽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魏文帝﹞惟‘西北有浮云’十餘首,殊美赡可翫,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羣彦,对扬厥弟者耶?”宋司马光《和伯镇再入馆》:“銓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王闿运《桂阳陈侍郎行状》:“故每遇时贤,銓衡轻重,无足失。”⒊考核、选拔(人才)。引《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銓衡专於臺阁,上之分也。”《隋书·高祖纪上》:“公水镜人伦,銓衡庶职,能官流咏,遗贤必举。”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小官擢用良才,銓衡人物,褒贬必当。”⒋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引《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汝若居銓衡,当举如此辈人。”《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为侯,自今国官皆委之銓衡。”胡三省注:“銓衡,谓吏部尚书也。”明张煌言《徐允岩诗序》:“我明选举既行,荐辟遂废。一命必由銓衡,三事莫敢幕置。”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冻猪肉》:“姜晦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銓衡。”
网络解释铨衡铨衡,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衡量轻重的器具。《淮南子·齐俗训》:“夫挈轻重不失銖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銓衡。”刘文典集解:“《羣书治要》引,銓作权。”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銓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则少多混乱。”唐白居易《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於藻镜,錙銖者不敢诈於銓衡。”品鉴衡量。晋葛洪《抱朴子·尚博》:“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虽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魏文帝﹞惟‘西北有浮云’十餘首,殊美赡可翫,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羣彦,对扬厥弟者耶?”宋司马光《和伯镇再入馆》:“銓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王闿运《桂阳陈侍郎行状》:“故每遇时贤,銓衡轻重,无足失。”考核、选拔(人才)。《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銓衡专於臺阁,上之分也。”《隋书·高祖纪上》:“公水镜人伦,銓衡庶职,能官流咏,遗贤必举。”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小官擢用良才,銓衡人物,褒贬必当。”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汝若居銓衡,当举如此辈人。”《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为侯,自今国官皆委之銓衡。”胡三省注:“銓衡,谓吏部尚书也。”明张煌言《徐允岩诗序》:“我明选举既行,荐辟遂废。一命必由銓衡,三事莫敢幕置。”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冻猪肉》:“姜晦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銓衡。”
网友释义铨衡,读quánhéng,意思有衡量轻重的器具;品鉴衡量;考核、选拔(人才);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
汉语大词典(1).衡量轻重的器具。《淮南子·齐俗训》:“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铨衡。”刘文典集解:“《群书治要》引,铨作权。”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夫铨衡不平则轻重错谬,斗斛不正则少多混乱。”唐白居易《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于藻镜,锱铢者不敢诈于铨衡。”(2).品鉴衡量。晋葛洪《抱朴子·尚博》:“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虽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铨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魏文帝﹞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宋司马光《和伯镇再入馆》:“铨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王闿运《桂阳陈侍郎行状》:“故每遇时贤,铨衡轻重,无足失。”(3).考核、选拔(人才)。《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隋书·高祖纪上》:“公水镜人伦,铨衡庶职,能官流咏,遗贤必举。”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小官擢用良才,铨衡人物,褒贬必当。”(4).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为侯,自今国官皆委之铨衡。”胡三省注:“铨衡,谓吏部尚书也。”明张煌言《徐允岩诗序》:“我明选举既行,荐辟遂废。一命必由铨衡,三事莫敢幕置。”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冻猪肉》:“姜晦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铨衡。”
国语辞典测量重量的器具。铨衡[quánhéng]⒈测量重量的器具。引《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⒉衡量斟酌。引《文选·陆机·文赋》:「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辞典修订版测量重量的器具。《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衡量斟酌。《文选.陆机.文赋》:「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其他释义1.衡量轻重的器具。2.品鉴衡量。3.考核﹑选拔(人才)。4.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亦指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之长。
1.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
2.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书政本,人物攸归,而多用胥徒,恐未尽铨衡之理。
3.吴清海铨衡轻重,道我们依原定路线前行,如果他们还活着,自然可以相见。
4.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
5.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
6.及在铨衡,唯事货贿,授官大小,皆有定价。
读音:quán
[quán]
(1)(动)〈书〉选择。
(2)(动)〈书〉衡量轻重。
读音:héng
[héng]
(1)(名)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
(2)(动)称重量。
(3)(动)衡量:~情度理。
(4)(Hé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