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
【拼音】:jī jí
【注音】:ㄐ一ㄐ一ˊ
【结构】:击(独体结构)楫(左右结构)
【繁体】:擊楫
词语解释敲拍船桨。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击楫[jījí]⒈敲拍船桨。《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带兵北伐时,渡江到中流,他击楫立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用“击楫”或“击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报国壮志: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引证解释⒈亦作“击檝”。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参见“击楫中流”。引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元戴良《怀宋庸庵》诗:“祖逖念时空击檝,仲宣多难但登楼。”清顾炎武《京口即事》诗之一:“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清徐釚《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
网络解释击楫击楫,亦作“击檝”。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综合释义亦作“击檝”。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元戴良《怀宋庸庵》诗:“祖逖念时空击檝,仲宣多难但登楼。”清顾炎武《京口即事》诗之一:“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清徐釚《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参见“击楫中流”。
网友释义击楫,亦作“击檝”。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汉语大词典亦作“击楫”。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元戴良《怀宋庸庵》诗:“祖逖念时空击楫,仲宣多难但登楼。”清顾炎武《京口即事》诗之一:“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清徐釚《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参见“击楫中流”。
其他释义敲拍船桨。《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带兵北伐时,渡江到中流,他击楫立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用“击楫”或“击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报国壮志: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1.将何日,至蟾宫折桂,月殿长游?清江依旧东流,吊千古、琼光涤九州,悲狂生抱刺,周郎顾曲,汨罗屈子,击楫中流,幽谷林泉,绰绰摇摇唤尔留。
2.阴霾的天气海浪望风响应掀起狂潮,勇敢的海燕击楫中流穿越怒涛。
3.随着擂台结束,陈杨两家的下线也开始了行动,将这些少年破除陈规,勇赴边疆的形象,塑造的堪比班定远投笔从戎、祖逖中流击楫。
4.沉稳矫健的横抚平心中的沟壑,遒劲如峰的竖消除膺田千缠万绕的梗结,雄浑圆厚的撇激发中流击楫的斗志,婉转方刚的捺燃起踔厉奋发的豪情。
5.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6.子夜前门侠心在,猫耳洞里刁斗寒!峥嵘怎堪惜断肠,横槊击楫书生胆。
7.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有一股中流击楫的斗志的!
8.好男儿就应中流击楫。
9.和平环境下,让官兵走在准备打仗的路上、生活在准备打仗的环境,才能牢固树立枕戈坐甲、击楫中流的打仗思想。
10.淝水之战,谢安决胜千里,笑退苻坚百万大军;掷果盈车,潘岳文藻如江,连壁接茵惊艳千年;中流击楫,祖逖直抒胸臆,收复黄河以南国土。
读音:jī
[jī]
(1)(动)打;敲打:~鼓|~掌|旁敲侧~。
(2)(动)攻打:袭~|游~|声东~西。
(3)(动)碰;接触:冲~|撞~|目~(亲眼看见)。
读音:jí
[jí]
(名)划船用的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