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马墙
【拼音】:yáng mǎ qiáng
【注音】:一ㄤˊㄇㄚˇㄑ一ㄤˊ
【结构】:羊(独体结构)马(独体结构)墙(左右结构)
【繁体】:羊馬牆
词语解释1.见'羊马城'。
基础解释见/'羊马城/',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
引证解释⒈见“羊马城”。
网络解释羊马墙羊马墙也称羊马城、羊马垣,是古建筑城楼外护城河的内壕墙,是古时为防守御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尤其是北方冬季护城河结冰之后,位于大城墙之外的羊马城首当其冲,成为第一道防御工事。
汉语大词典见“羊马城”。《汉语大词典》:羊马城(羊马城) 拼音:yángmǎchéng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通典·兵五》:“于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墙,谓之羊马城。”亦作“羊马垣”、“羊马墙”。《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既破羊马垣,遇雨班师。”《宋史·刘锜传》:“锜传城筑羊马垣,穴垣为门。”《明史·高名衡传》:“周王恭枵募民筑羊马墙,坚厚如高岸。”
读音:yáng,xiáng
[yáng]
[ yáng ]1. 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羊。黄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肠线。羊肠小道。
2. 姓。
[ xiáng ]1. 古同“祥”,吉祥。
读音:mǎ
[mǎ]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
读音:qiáng
[qiáng]
(名)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壁|~根|~基|~头|~纸|城~|高~|围~|铜~铁壁|狗急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