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拼音】:yú qiū yǔ
【繁体】:余秋雨
词语解释【余秋雨】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目录1生平2着作3文学观点4评价生平9502123骆彦伶编辑余秋雨,1946年生,为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现任复旦、同济、交通、上海等大学教授。为中国当代闻名戏剧与美学理论家,80年代出版「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着作,成为红遍两岸三地的大陆知名作家。着作1.散文集《文化苦旅》1992年(台湾),1995年(大陆)《山居笔记》1995年《霜冷长河》1999年《千年一叹》2000年《行者无疆》2001年《借我一生》[2]2004年2.戏剧专业着作《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主要选材是东西方十多个国家的戏剧历史,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着作,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中国戏剧文化史述》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艺术创造工程》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主要是作者的课堂讲稿。《余秋雨学术专着系列》200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包括《戏剧思想史》、《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四本,分别是以上四部学术着作的修订改写。3.其他编选文集(包括他人编选)《余秋雨台湾演讲》1998年。《藏着的中国》余秋雨主编200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根据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中国博物馆——源自100个博物馆的往事》解说词整理,主要选取介绍了中国100家博物馆,有大量彩图。《笛声何处》[3],2004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85页,责任编辑施曙华。主要选取戏剧专业着作和相关演讲,介绍崑剧。《倾听秋雨》2005年,天下文化出版。文学观点自喻喜爱人文山水更甚于自然山水的他,认为古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二者应是相辅相成,不读书如何能深刻体验地方人文,因为历史是文化的累积,地理是风景的面貌,人类的文明历史从古到今五千余年,所以生活中有大半时间都在历史与地理的长河里流浪,「唯有透过身体的不断移位,来换得人对世界的陌生和惊讶感。当你面对滔天洪水和高大山川,又怎么可能不产生敬畏之心呢?这时你就会发现,任何文化在无限苍穹之下,只不过就是非常短暂的一角而已。」评价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国内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网友释义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6年,出版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1983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7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工程》。1991年7月,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1992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199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出版散文集《山居笔记》。2000年,散文集《千年一叹》《千禧之旅》出版。2002年,因《行者无疆》获得台湾白金作家奖...
读音:yú
[yú]
(1)(代)我。
(2)(Yú)姓。
(3)(名)剩下:~存|~党|~毒|~额|~款|~力|~粮|~剩|~缺|~外|~威|~蓄|~残|~多|~富|节~|盈~|心~力拙|不遗~力|残渣~孽|虎口~生|死有~辜|心有~悸|绰绰有~|游刃有~。
(4)(名)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数|五百~斤|一丈~。
(5)(名)指某种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闲|业~|茶~饭后|兴奋之~|高歌~曲。
读音:qiū
[qiū]
(1)(名)秋季:深~|~风|~雨。
(2)(名)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大~。
(3)(名)指一年的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
(4)(名)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危急存亡之~。
(5)(名)姓。
读音:yǔ,yù
[yǔ]
[ yǔ ]1. 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雨水。雨季。
[ yù ]1. 下雨,落下: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