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不两立
【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注音】:ㄕˋㄅㄨˋㄌ一ㄤˇㄌ一ˋ
【词性】:形容词、成语。
【简体】:誓不两立
【繁体】:誓不兩立
词语解释誓:发誓。两立:双方并存。发誓不与敌人共存。形容仇恨极深。
引证解释⒈立誓不与仇敌共生存于人世间。形容双方仇恨很深。引《三国演义》第四四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三侠五义》第四五回:“小弟既来寻找南侠,便与他誓不两立。”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它(社会主义)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综合释义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瑜曰:“吾与老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网友释义誓不两立,汉语成语,拼音shìbùliǎnglì,意思是发誓不跟对方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解。
汉语大词典立誓不与仇敌共生存于人世间。形容双方仇恨很深。《三国演义》第四四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三侠五义》第四五回:“小弟既来寻找南侠,便与他誓不两立。”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它(社会主义)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国语辞典立誓绝对不和敌对的人并立于天地之间。形容仇恨极深。
辞典修订版立誓绝对不和敌对的人并立于天地之间。形容仇恨极深。《七侠五义.第五七回》:「好病夫呀!我与你誓不两立了。」《彭公案.第八七回》:「淫贼往那里走,你这里来,我与你誓不两立。」
辞典简编版形容仇恨极深,发誓有你无我。 【造句】亲兄弟因为一件产权纠纷,而闹得誓不两立。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立誓绝对不和敌对的人并立于天地之间。形容仇恨极深。七侠五义˙第五十七回:好病夫呀!我与你誓不两立了。彭公案˙第八十七回:淫贼往那里走,你这里来,我与你誓不两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其他释义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1.太一,老祖与你誓不两立,此仇此恨,日后定要你十倍偿还,啊啊啊!
2.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助于辨别来自肉欲心灵的噪音,这个声音会分散你的精神,并且和圣灵的召唤誓不两立。
3.两派各视对方为寇雠,誓不两立。
4.顾继海愤愤不平的走向客来香的楼上,恶狠狠的把掌门家的小萝莉列位不共戴天誓不两立的仇人。
5.简直达到了使人闻风丧胆的地步,若不是那种誓不两立与有血海深仇之人,那些较明智之人一般都不会轻易将这江忠给惹怒了。
6.于是,要争取民主便必须与当权者誓不两立;选择“合作”和“妥协”,便是罪无可恕的投降主义。
7.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誓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呀!
8.诸位都是自命侠义的高手名宿,按理,与孟兰会杀手应该誓不两立,孟兰会的人是天下公敌,比天风谷的人恶毒一千倍。
9.本来只是件小事,却因有人从中推波助澜,结果弄得双方针锋相对、誓不两立了。
10.穿高跟鞋的一派与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击,誓不两立。
读音:shì
[shì]
(1)(动)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发誓:~师。
(2)(名)表示决心的话:宣~|起~。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liǎng
[liǎng]
(1)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注意“两”和“二”的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 “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都可以用;但如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
(4)量词;重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旧制十六两等于一斤;现用十两等于一市斤。
读音:lì
[lì]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