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计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注音】:ㄑㄨㄢˊ一ˊㄓㄐ一ˋ
【词性】:名词、成语。
【简体】:权宜之计
【繁体】:權宜之計
词语解释亦作“权宜之策”。权宜之计[quányízhījì]⒈亦作“权宜之策”。
基础解释权:暂时。宜:适宜。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引证解释⒈亦作“权宜之策”。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引《后汉书·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清冯桂芬《借兵俄法议》:“用夷固非常道,不失为权宜之策。”徐懋庸《鸡肋》三:“食盐官卖,屯田国有,只是战时足食的权宜之计。”
综合释义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自成心中认为成立娘子军只是一时~,往后怎么个办法,他还没有想妥当。◎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
汉语大词典亦作“权宜之策”。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后汉书·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清冯桂芬《借兵俄法议》:“用夷固非常道,不失为权宜之策。”徐懋庸《鸡肋》三:“食盐官卖,屯田国有,只是战时足食的权宜之计。”
国语辞典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权宜之计[quányízhījì]⒈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引《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反百年之计成语解释权宜之计
辞典修订版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辞典简编版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 【造句】暂时歇业只是权宜之计,只要时机好转,马上复业。
成语词典版01.《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源)02.《晋书.卷五六.江统列传》:「此盖权宜之计,一时之势,非所以为万世之利也。」03.《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他也着急,恐怕我来回话,姐姐不信,疑是一时权宜之计,哄上轿的说话,故此拿出这戒指来为信。」04.《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今秋水洊至,横溢为灾。权宜之计,在弃故道而就新冲;经久之策,在开泇河以避洪水。」05.《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06.《清史稿.卷一二二.食货志三》:「万一嬴绌不齐,惟有起剥盘坝,或酌量截留,为暂时权宜之计,断不可轻议更张。」
典故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其他释义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1.报道称,韩国安全部门负责人说,因为崔龙海所作所为致朝鲜军心涣散,其降级估计是金正恩为安抚军心采取的权宜之计。
2.改革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3.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基本国策。
4.没有任何权宜之计可以让人逃避真正的劳动——思考。
5.既然现时情况危急,政府应考虑利用这笔巨款,暂时对旅行社提供协助,以解燃眉之急,在不动用政府分毫下,是避免在此困难时期出现倒闭潮的权宜之计。
6.韬光养晦只是权宜之计,不是大道王道,只可适可而止,不知权变,死抱着不放,只会造成国家利益更加重大的损失,自身形象的日益贬斥。
7.瞄具偏右配置,人的头颈就要歪过去才能瞄准,于是就权宜之计地把枪颈向右歪,“歪把子”冠名由此而来;三是导致了操枪的别扭和麻烦。
8.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9.助纣即为虐!你可知护得这财主一家周全,任他胡作非为,便有千万家百姓的日子难以周全!大丈夫贫贱不移其志,甚么权宜之计!
10.当初之所以采纳你的意见招降,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读音:quán
[quán]
(1)(名)〈古〉秤锤。
(2)〈书〉(动)权衡:~其轻重。
(3)(名)权力:当~|有职有~。
(4)(名)权利:人~|公民~|选举~|发言~。
(5)(名)有利的形势:主动~|制空~。
(6)(动)权变;权宜:~谋。
(7)(副)权且;姑且:~充|死马~当活马医。
(8)姓。〈古〉又同“颧”。
读音:yí
[yí]
(1)(形)合适:相~|适~|权~之计|因地制~。
(2)(动)应当(今多用否定式):不~操之过早。
(3)(动)〈书〉当然;无怪:~其无往而不利。
(4)姓。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jì
[jì]
(1)(动)计算:核~|共~|数以万~。
(2)(名)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时~|体温~|晴雨~。
(3)(名)主意;策略;计划:~策|缓兵之~|眉头一皱;~上心来|百年大~。
(4)(动)做计划;打算:设~|为加强安全~;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
(5)(J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