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文学
【拼音】:xián liáng wén xué
【注音】:ㄒ一ㄢˊㄌ一ㄤˊㄨㄣˊㄒㄩㄝˊ
【繁体】:賢良文學
词语解释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贤良文学[xiánliángwénxué]⒈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
引证解释⒈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参见“贤良”、“贤良方正”。引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惟始元六年,有詔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汉书·食货志下》:“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
网络解释贤良文学贤良文学是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与“贤良方正”类同。文帝十五年(前165)“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汉书·晁错传》。昭帝始元五年(前82),“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汉书·昭帝纪》)。贤良与文学又有区分。文学在当时即经学。东汉灵帝时立鸿都门学,以书画辞赋为文学,已不同于科举之贤良文学,被视为“材之小者,匡理国政,未有其能”,为士人所不齿。
综合释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惟始元六年,有詔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汉书·食货志下》:“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参见“贤良”、“贤良方正”。
汉语大词典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汉书·食货志下》:“昭帝即位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参见“贤良”、“贤良方正”。
其他释义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
1.话说汉武帝即位之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东方朔的自荐书足足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才能扛起,汉武帝花两个月才读完。
读音:xián
[xián]
(1)(形)有德行的;有才能的:~才|~臣|~人|~者。
(2)(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礼~下士。
(3)(形)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弟|~侄。
读音:liáng
[liáng]
(1)(形)好:优~|~好|善~|~药苦口|~策|~辰。
(2)(名)善良的人:除暴安~。
(3)(副)很:~久|获益~多|用心~苦。
(4)(Liánɡ)姓。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xué
[xué]
(1)(动)学习:~书法。
(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
(3)(名)学问:博~|才疏~浅|治~。
(4)(名)指学科:化~|数~|新~。
(5)(名)学校: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