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仗
【拼音】:dèng zhàng
【注音】:ㄉㄥˋㄓㄤˋ
【结构】:镫(左右结构)仗(左右结构)
【繁体】:鐙仗
词语解释1.亦作'镫仗'。2.即镫棒。
基础解释见/'镫杖/',亦作/'镫仗/'。即镫棒。
引证解释⒈见“鐙杖”。
汉语大词典见“镫杖”。《汉语大词典》:镫杖(镫杖) 拼音:dèngzhàng亦作“镫仗”。即镫棒。《宋史·仪卫志四》:“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镫仗八。”《宋史·仪卫志六》:“镫仗,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镫及饰,其末紫丝绦系之。”《元史·舆服志二》:“次执镫杖者六十人。”《三才图会·器用六·镫仗》:“镫杖即镫棒。唐李光弼骑将以镫杖毙仆固玚卒七人,故制此。”参见“镫棒”。
其他释义1.见'镫杖'。
读音:dēng,dèng
[dèng]
[ dēng ]1.古代盛肉食的器皿。
2.同“灯”,指油灯。
[ dèng ]挂在马鞍两旁,让骑马者踏脚的用具:马镫。
读音:zhàng
[zhàng]
(1)(动)执;拿着(兵器)
(2)(名)兵器的总称:仪~。
(3)(动)凭借;倚仗:~势欺人。
(4)(动)指战争或战斗:打好春耕生产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