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宴
【拼音】:cì yàn
【注音】:ㄘˋ一ㄢˋ
【结构】:赐(左右结构)宴(上下结构)
【简体】:赐宴
【繁体】:賜宴
词语解释1.亦作'赐燕'。亦作'赐燕'。2.君命臣下共宴。
基础解释亦作/'赐燕/'。亦作/'赐燕/'。君命臣下共宴。
引证解释⒈亦作“赐燕”。亦作“赐讌”。君命臣下共宴。见“赐宴”。引《北史·韦师传》:“后从上幸醴泉宫,上召师与左僕射高熲、上柱国韩擒等於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赐燕聆簫韶,侍祠閲琮璧。”宋乐史《广卓异记·杨椿》:“椿请归老,詔服侍中服,赐讌於华林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问中国治安之道,马委曲上陈,大蒙嘉叹,赐宴离宫。”
网络解释赐宴赐宴是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亦作“赐燕”。亦作“赐讌”。君命臣下共宴。《北史·韦师传》:“后从上幸醴泉宫,上召师与左僕射高熲、上柱国韩擒等於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赐燕聆簫韶,侍祠閲琮璧。”宋乐史《广卓异记·杨椿》:“椿请归老,詔服侍中服,赐讌於华林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问中国治安之道,马委曲上陈,大蒙嘉叹,赐宴离宫。”见“赐宴”。赐宴[cìyàn]皇帝召赐臣下共宴。《北史.卷六四.韦瑱传》:「上召师与左仆射高熲、上柱国韩擒等于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新唐书.卷一零零.杨恭仁传》:「帝见其诗,为擿讽嗟赏。后赐宴,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试为朕为之。』」
网友释义赐宴是汉语词汇,出自《北史·韦师传》,解释是君命臣下共宴。
汉语大词典亦作“赐燕”。亦作“赐宴”。君命臣下共宴。《北史·韦师传》:“后从上幸醴泉宫,上召师与左仆射高颎、上柱国韩擒等于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赐燕聆箫韶,侍祠阅琮璧。”宋乐史《广卓异记·杨椿》:“椿请归老,诏服侍中服,赐宴于华林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问中国治安之道,马委曲上陈,大蒙嘉叹,赐宴离宫。”
国语辞典皇帝召赐臣下共宴。
辞典修订版皇帝召赐臣下共宴。《北史.卷六四.韦瑱传》:「上召师与左仆射高熲、上柱国韩擒等于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新唐书.卷一零零.杨恭仁传》:「帝见其诗,为擿讽嗟赏。后赐宴,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试为朕为之。』」
1.这日,是端阳佳节,皇太后高兴,召集懿亲大臣,赐宴颐和园,命人召谭鑫培等一班名角入宫演剧。
2.除此之外,还给薛福辰赐紫蟒袍、玉带钩、福寿字、黄辫荷包,并赐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西厂子观灯,又赐七字句对联。
3.司马光回忆自己登第时即参加过赐宴,这次儿子高中,挈子再赴琼林,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喜悦;这是在近年来与王安石的激烈政争中,极少看到的。
4.二十五年,伯克托克托玛哈墨第等来朝贡,赐宴赏赉如例。
5.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
6.赐宴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宴会,一直以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一种恩赐的手段以维护其王朝的稳定和延续。
7.宋真宗赐宴宜春殿,从上苑摘取牡丹百余盘,遍赐亲王、宰臣,令各戴花一朵。
8.这还不算,皇帝还专门赐宴新科进士,让朝中老臣与新科进士弹冠相庆。
9.二楼有举行登极大典的正殿勤民殿,还有东便殿、西便殿、赐宴殿和佛堂等。
10.此后,瀛台成为清朝皇帝,后妃的避暑之地。康熙、乾隆皇帝还多次在此听政和赐宴。
读音:cì
[cì]
(1)(动)旧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赏~。
(2)(名)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厚~受之有愧。
读音:yàn
[yàn]
(1)(动)请人吃酒饭;聚会在一起吃酒饭:~客|欢~。
(2)(名)酒席;宴会:设~|盛~|赴~。
(3)(形)安乐;安闲:~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