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
【拼音】:qì yù
【注音】:ㄑ一ˋㄩˋ
【结构】:气(独体结构)郁(左右结构)
【繁体】:氣鬱
词语解释1.心情郁闷。气郁[qìyù]⒈心情郁闷。
基础解释心情郁闷。
引证解释⒈心情郁闷。引《晏子春秋·问上六》:“气鬱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明高攀龙《困学记》:“气鬱身拘,大不自在。”
网络解释气郁气郁一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治宜行气解郁。《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
综合释义心情郁闷。《晏子春秋·问上六》:“气鬱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明高攀龙《困学记》:“气鬱身拘,大不自在。”
汉语大词典心情郁闷。《晏子春秋·问上六》:“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明高攀龙《困学记》:“气郁身拘,大不自在。”
国语辞典中医指气机郁结,多指肝气郁结。通常与情志刺激、气血失调有关。主要症状有胸闷胁痛、急躁易怒、食欲不振、月经不调、脉搏沉濇等。气郁[qìyù]⒈中医指气机郁结,多指肝气郁结。通常与情志刺激、气血失调有关。主要症状有胸闷胁痛、急躁易怒、食欲不振、月经不调、脉搏沉濇等。
1.由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
2.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则常见经行乳胀、经行心烦、经行善太息、经行情绪抑郁、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或闭经等。
3.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
4.南方下湿,入夏之后,水潦方降,草木蒙密,地气郁蒸,易生疾疠,不可行师。
5.温热之邪道传心包,心神被扰,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心开窍于舌,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
6.目的初步编制中医肝气郁结证证候量表。
7.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以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的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冲任失调为特征。
8.目的:观察灸少商、隐白治疗痰气郁结型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9.气郁化火,母病及子,肝病及心,心藏君火,肝藏相火,心肝火旺,君相火旺,火扰神明,导致心情急躁,夜不安寐。
10.气郁则湿不化,湿郁则生痰,而致痰气郁结;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而致血郁,又可进而化火等,而这些都是气郁的病发原因。
读音:qì
[qì]
(1)(名)气体:毒~|煤~|沼~。
(2)(名)特指空气:~压。
(3)(名)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天~|~候|~象|秋高~爽。
(4)(名)气息:没~了|上不来~。
(5)(名)味:香~|臭~。
(6)(名)人的精神状态:勇~|朝~。
(7)(名)人的作风习气:官~|娇~。
(8)(动)生气;发怒:~人。
(9)(名)欺压:再也不受资本家的~了。
(10)(动)使人生气:你别~我。
(11)(名)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能的原动力:元~。
(12)(名)中医指某种病象:你别~我。(名)欺压
(13)(名)欺压
读音:yù
[yù]
(1)(形)香气浓厚:~烈。
(2)(形)(Yù)姓。
(3)(形)(草木)茂盛:~~葱葱|浓~|葱~。
(4)(形)(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忧~|抑~|~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