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口
【拼音】:jiè kǒu
【结构】:藉(上下结构)口(独体结构)
【简体】:藉口
【繁体】:藉口
词语解释借口jièkǒu。(1)假托某种理由。(2)假托的理由。
基础解释1.借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2.以某事为理由。3.假托的理由。
引证解释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杜预注:“藉,荐;復,白也。”孔颖达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二:“唐史称房杜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清李渔《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兇。”谓充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餘级,何以復命!且食尽矣,请袭取宥州,聊以藉口。”
网络解释藉口(汉语词语)藉口,同“借口”,古代时,“藉”通“借”(jiè),汉语词汇。
释义1、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2、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3、谓充饥。
网友释义藉口,同“借口”,古代时,“藉”通“借”(jiè)。jièkǒuㄐㄧㄝˋㄎㄡˇ
汉语大词典(1).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杜预注:“藉,荐;复,白也。”孔颖达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2).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二:“唐史称房杜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清李渔《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凶。”(3).谓充饥。北魏贾思协《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馑。”《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馀级,何以复命!且食尽矣,请袭取宥州,聊以藉口。”
辞典修订版借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左传.成公二年》:「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若苟有以藉口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以某事为理由。《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得了这个风声,晓得自己弹压不来,只得拜求他们地方上绅士,务必设法解散,千万不可滋事,反叫他们有所藉口。」也作「借口」。假托的理由,如:「他以头痛为藉口,提早退席。」也作「借口」。
辞典简编版假托的理由。 【造句】他以头痛为藉口,提早退席。
法语prétexter、sous prétexte de、prétexte、excuse
国语词典借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
近义词 借口
1.我实在无心听他们高谈阔论,找个藉口,抽身离开。
2.坚持不懈是成功的要件,一暴十寒则是弱者的藉口。
3.他总是拿忙当藉口,对家人不闻不问的。
4.以一县之丈地敷一县之粮科,按亩均收,自泯偏颇,不得藉口田多丝毫增额。
5.这事何能行得?武后虽无道,别人如此而行,还有所藉口,他自己何能彰明较著,欲夺江山。
6.请不要把分手当作你的请求,我知道坚持要走是你受伤的藉口。
7.其实所谓的信念不过是人们为了要使自己的过失或者愚蠢的行为正当化,所使用的一种化妆掩饰的藉口。妆化得愈厚,愈是不容易看清底下真正的面貌。田中芳树。
8.没有不可能的事。每件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力,我们便有相当的办法。我们常说不可能,往往只是藉口而已。
9.男子逞欲后,妻子藉口要去公园散心,出门后旋即前往医院验伤,由院方通报警方。
10.我可以很久不和你联络,任日子一天天这么过,让自己忙碌可以当作藉口,逃避想念你的种种软弱,我可以学会对你很冷漠,为何学不会将爱没收,面对你是对我最大的折磨,这些年始终没有对你说。
读音:jiè,jí
[jiè]
[ jiè ]1. 垫在下面的东西。
2. 衬垫:枕藉。
3. 同“借”。
4. 抚慰:慰藉。
5. 含蓄:蕴藉。
6.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jí ]1. 践踏,凌辱:“人皆藉吾弟”。狼藉。
2. 进贡:“其藉于成周”。
3. 〔藉藉〕同“籍籍”。
4. 姓。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