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词
【拼音】:nǐ shēng cí
【注音】:ㄋ一ˇㄕㄥㄘˊ
【词性】:名词。
【结构】:拟(左右结构)声(上下结构)词(左右结构)
【简体】:拟声词
【繁体】:擬聲詞
词语解释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⒈也称“象声词”。摹拟自然声音的词。如哗啦、轰隆、叮咚。
辞典修订版摹仿事物或动物声音所造成的词。参见「状声词」条。
法语Onomatopée
其他释义也称“象声词”。摹拟自然声音的词。如哗啦、轰隆、叮咚。
1.摘要拟声词和拟态词是日语词汇的突出特征。
2.英语动物拟声词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直接拟声与间接拟声两种基本类型。
3.汉语拟声词的词类归属及语法地位,至今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大问题。
4.拟声词和拟态词是日语词汇的突出特征。
5.也有网友表示,解此题并不难,该题旨在找出拟声词的规律。
6.拟声词是以特定的韵律结构直接摹画现实世界的声音,能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读音:nǐ
[nǐ]
(1)(动)设计;起草:草~。
(2)(动)打算;想要。
(3)(动)模仿:~态。
读音:shēng
[shēng]
(1)(名)(~儿)声音:雨~。
(2)(量)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喊了两~。
(3)(动)发出声音;宣布;陈述:~东击西。
(4)(名)名声:~誉|~望。
(5)(名)声母:双~叠韵。
(6)(名)字调:平~|四~。
读音:cí
[cí]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