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
【拼音】:tài huáng tài hòu
【简体】:太皇太后
【繁体】:太皇太后
词语解释⒈ 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tàihuángtàihòu]⒈皇帝的祖母。
基础解释皇帝的祖母。
引证解释⒈ 皇帝的祖母。引:《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称左僕射。”《元史·世祖纪》:“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牋。”⒈皇帝的祖母。引《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称左僕射。”《元史·世祖纪》:“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牋。”
综合释义皇帝的祖母。《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称左僕射。”《元史·世祖纪》:“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牋。”
汉语大词典皇帝的祖母。《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称左仆射。”《元史·世祖纪》:“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笺。”
国语辞典⒈ 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tàihuángtàihòu]⒈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德语Kaiseringroßmutter,Kaiserin-Großmutter
辞典修订版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
其他释义1.皇帝的祖母。
1.可是,丈夫竟然提出了要将她的孩子送进宫去给小皇子伴读,说太皇太后和圣上说不定会看在贺歆年幼乖巧的份儿上,将小姑放出水云庵。
2.至此,国事决与太皇太后,而帝专自韬晦,以酒色自娱,是岁,上始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
3.北魏旧都最惊心动魄的绝密历史,由叛臣罪女至太皇太后的千岁之路。
4.这次太皇太后驾崩,齐王刘将庐来长安奔丧,总算他还记得先帝与太皇太后的恩德!
5.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6.太皇太后此乃荒唐之言不可信也。
7.……民皆愁痛,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太皇太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悬……
8.一边,太皇太后上官氏是皇后霍成君的叔祖母,一边,皇后却是太皇太后的嫡亲姨妈。
9.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四妃……一个不缺;各色女官宫女更是济济一堂,这样的后宫挤得要死,谁愿意待?但命运总有其令人难以料想的转折之处。
10.太皇太后批准免去他明堂大祭时的侍祠、摄事、导驾及称贺陪位等,只令其值班宿卫。
读音:tài
[tài]
(1)(形)高;大:~湖|~庙。
(2)(形)极;最:~阳。
(3)(形)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的:~师。
(4)(副)表示程度过分:汤~热;烫嘴。
(5)(副)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这方案~好了。
(6)(副)很;用于否定:不~好。
(7)(Tài)姓。
读音:tài
[tài]
(1)(形)高;大:~湖|~庙。
(2)(形)极;最:~阳。
(3)(形)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的:~师。
(4)(副)表示程度过分:汤~热;烫嘴。
(5)(副)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这方案~好了。
(6)(副)很;用于否定:不~好。
(7)(Tài)姓。
读音:hòu
[hòu]
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门。村前村~。
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天。日~。~辈。先来~到。
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排。~十五名。
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
5.君主的妻子:皇~。~妃。
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
7.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