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
【拼音】:guò wén
【结构】:过(半包围结构)文(独体结构)
【繁体】:過文
【拼音】:guò wén
词语解释1.过渡文字。2.借指过渡形式。过文[guòwén]⒈过渡文字。⒉借指过渡形式。
引证解释⒈过渡文字。引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且曲文之中,儘有不就原本增删,或自填一折,以补原本之缺略,自撰一曲,以作诸曲之过文者。”⒉借指过渡形式。明冯梦龙《智囊补·杂智·陈乞》:“弑荼立阳生,旋弑阳生立壬。此皆禪国中间过文也。引六朝之际,此伎俩最熟,陈乞其作俑者乎?”
网络解释过文词语解释
网友释义过文,汉语词语,读音guòwén,意思是过渡文字。
汉语大词典(1).过渡文字。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且曲文之中,尽有不就原本增删,或自填一折,以补原本之缺略,自撰一曲,以作诸曲之过文者。”(2).借指过渡形式。明冯梦龙《智囊补·杂智·陈乞》:“弑荼立阳生,旋弑阳生立壬。此皆禅国中间过文也。六朝之际,此伎俩最熟,陈乞其作俑者乎?”
1.联想这样的企业就是想做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好处就是这个事业有主人代代往下传,不好之处就是有时候会任人唯亲,它有别的弊病,我们要想办法通过文化、通过长期激励,让管理层真的以主人的心态在工作。
2.尤其郑国宝这种人,那是大兴县里当过文混混,包揽词讼贩卖过私盐的主,与普通读书人大不相同,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有功名的亡命勋贵。
3.若无后援,光供给装备的负重,徒步者就无法行走,况且要经过文保单位和军事部门的多重批准,进来者寥寥。
4.本课题以红安革命歌谣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试图勾勒出红安革命歌谣的整体风貌,并作出当代阐释。
5.第三章从汉字演变的规律入手,通过文字形体间的历时和共时比较,重点分析了秦简文字在笔画、偏旁等方面的形体特点。
6.而文学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和煽动力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不过文学对社会思潮的突发多变也有不适应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隔膜和抵牾。
7.通过文献考证对此园进行复原研究,并对其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8.本研究透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及脑力激荡等方式,蒐集影响灌溉渠道更新改善决策因素,计得十七项因子,归类为三大指标群,并建立层级结构。
9.通过文献考证,考察了从西方对放射化学最初的研究到中国放射化学事业的建立的历程。
10.中国特区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现象,有可能通过“文化离散”的思路奠立一个有效的阐释基础。
读音:guò,guo,guō
[guò]
[ guò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3. 超出:过于。过度(dù)。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过剩。过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7. 错误:过错。记过。
[ guo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2.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 guō ]1. 姓。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