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达
【拼音】:sēng dá
【繁体】:僧達
【拼音】:sēng dá
词语解释1.北齐高僧,上谷李氏之子,梁武帝勅居同泰寺,北魏废帝召入邺受菩萨戒。文宣帝为之建供谷寺,又为之建定寇寺,居之,年八十二入寂。见《续高僧传·卷十六》。2.南朝梁、箫憺之字。
网友释义僧达,(一)南齐僧。生卒年不详。年少而发白,人称白头达,博通众典,尤擅长辩难,而秉性刚直,原(二)(475~556)北齐地论学派僧。居于京师庄严寺,后被摈至长沙。(三)(638~719)唐代僧。会稽人,俗姓王。
读音:sēng
[sēng]
(名)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人|~衣。
读音:dá
[dá]
(1)(动)通;到:四通八~。
(2)(动)对事理认识得透彻:通~事理。
(3)(动)达到、实现:目的已~到。
(4)(动)告知;表达:转~。
(5)(形)旧时称人得到显要的地位:显~。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