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律
【拼音】:huī lǜ
词语解释⒈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基础解释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引证解释⒈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参见“灰管”。引:唐太宗《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唐方干《早春》诗:“正气纔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
综合释义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唐太宗《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唐方干《早春》诗:“正气纔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参见“灰管”。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唐太宗《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网友释义词目:灰律拼音:huīlǜ注音:ㄏㄨㄟㄌㄩˋ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唐太宗《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唐方干《早春》诗:“正气纔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
汉语大词典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唐太宗《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唐方干《早春》诗:“正气才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参见“灰管”。
其他释义1.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1.暨五年岁在协洽,皇帝乃诏稽准绳,考灰律,不失圭撮,不差累黍。
读音:huī
[huī]
(1)(名)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东西(基本义):炉~|草~|骨~|烟~|油~。
(2)(名)尘土;某些粉末状的东西:~尘|~土|炮~。
(3)(名)特指石灰。
(4)(名)像木柴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色|青~。
(5)(形)消沉;失望:心~意懒|心如死~|~心丧气。
读音:lǜ
[lǜ]
(1)(名)法律;规则:定~|规~|纪~。
(2)(名)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3)(名)旧诗的一种体裁:五~|七~。
(4)(动)〈书〉约束:~己甚严。
(5)(L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