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之见
【拼音】:yī dé zhī jiàn
【简体】:一得之见
【繁体】:一得之見
词语解释⒈ 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一得之见[yīdézhījiàn]⒈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
基础解释一得:一点心得。见:见解。一点点肤浅的见解。
引证解释⒈ 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引: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希望自己的一得之见,不致贻误读者。”秦牧《<艺海拾贝>新版前记》:“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一得之见,不一定很正确。”⒈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引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希望自己的一得之见,不致贻误读者。”秦牧《<艺海拾贝>新版前记》:“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一得之见,不一定很正确。”
综合释义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本书所谈的,不过是自己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不一定很正确。◎秦牧《艺海拾贝·新版前记》
网友释义成语,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国语辞典⒈ 谦称自己的一点浅见。参见「千虑一得」条。引: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大臣不以仕否异心,翁又受恩独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见,非此莫达。」《封神演义·第六八回》:「二位之言虽善,予非不知;此是一得之见。」一得之见[yīdézhījiàn]⒈谦称自己的一点浅见。参见「千虑一得」条。引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大臣不以仕否异心,翁又受恩独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见,非此莫达。」《封神演义·第六八回》:「二位之言虽善,予非不知;此是一得之见。」成语解释一得之见
辞典修订版谦称自己的一点浅见。参见「千虑一得」条。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大臣不以仕否异心,翁又受恩独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见,非此莫达。」《封神演义.第六八回》:「二位之言虽善,予非不知;此是一得之见。」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谦称自己的一点浅见。见千虑一得条。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大臣不以仕否异心,翁又受恩独隆者,林下有一得之见,非此莫达。封神演义˙第六十八回:二位之言虽善,予非不知;此是一得之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其他释义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1.凡刻红剪翠,雕虫小技,津津于一得之见,其所为作,仅聊供耳目之娱,其于人之心灵徒增堵塞者,此小家气象耳。
2.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
3.问题谈谈一得之见,以期与朋友们切磋交流。
4.以上是我对该书的一得之见,仅供诸位参考。
5.这是我对本文的一得之见,很不全面,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只供参考。
6.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7.经过实船测绘,现就船型、用途、结构和复原问题发表一得之见.
8.第四章阐述笔者的一得之见,提出关于这一问题的若干思考.
9.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谈出自己的一得之见。https://www.chazidian.com/zj-107538/一得之见造句
10.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得之见.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读音:dé,děi,de
[dé]
[ dé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 děi ]1.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 de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jiàn,xiàn
[jiàn]
[ jiàn ]1.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3.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5. 会晤:会见。接见。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 xiàn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