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臣
【拼音】:rú chén
【注音】:ㄖㄨˊㄔㄣˊ
【结构】:儒(左右结构)臣(独体结构)
【简体】:儒臣
【繁体】:儒臣
词语解释1.汉称博士官为儒臣。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儒臣[rúchén]⒈汉称博士官为儒臣。⒉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
基础解释汉称博士官为儒臣。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
引证解释⒈汉称博士官为儒臣。引汉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⒉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引《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大中时,党项羌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宋陈亮《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清昭槤《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网络解释儒臣儒臣,汉语词汇。
释义1、汉称博士官为儒臣。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
综合释义汉称博士官为儒臣。汉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大中时,党项羌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宋陈亮《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清昭槤《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儒臣[rúchén]古称博士官曰儒臣。汉、扬雄〈博士箴〉:「儒臣司典。」;明、刘因〈张燕公读书堂〉诗:「济济唐开元,儒臣相伯促。」
汉语大词典(1).汉称博士官为儒臣。汉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大中时,党项羌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宋陈亮《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复雠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清昭梿《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其他解释古称博士官曰儒臣。汉、扬雄〈博士箴〉:「儒臣司典。」;明、刘因〈张燕公读书堂〉诗:「济济唐开元,儒臣相伯促。」
1.三上屯田计,面对鄙陋不堪的儒臣,面对茫昧邀功的将帅,而对满朝文武的责难,赵充国坚持真理,说服大多数,最后获得屯田安边的成功。
2.岂知近辅儒臣,先为首唱;而穷边勇将,誓志平戎,关东寂寥,不见干羽。
3.尔后又把儒臣首相张九龄以及这一派的人,体刑、出城、流放以至于监察御史周子谅在刑堂之上就被重杖打死了。
4.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5.改元至正,与民更始,观其任贤相,召儒臣,勉阿鲁图之交儆,惜巙巙之遽殁,亦若有一隙之明。
6.燕闲观书,乙夜忘倦,翼日辄以疑字付儒臣校正。
7.每种书籍,统有御制序文,究竟是皇帝亲笔,也不知是儒臣捉刀,涉笔成趣。
8.陆深为是明代著名儒臣之一,著述等身;书法遒劲有法、铁画银钩,著有《俨山集》等,《明史》有传。【www.chazidian.com/zj-63435/查字典儒臣造句】
读音:rú
[rú]
(1)(名)春秋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术|~生。
(2)(名)旧时指读书人:~医|老~。
读音:chén
[chén]
(1)(名)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君~。
(2)(名)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