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
【拼音】:gǔ běi kǒu
【注音】:ㄍㄨˇㄅㄟˇㄎㄡˇ
【结构】:古(上下结构)北(左右结构)口(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古北口[gǔběikǒu]⒈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
引证解释⒈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引宋欧阳修《重赠刘原父》诗:“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明徐渭《代知清丰沉公祀碑》:“会虏入古北口,逼都城。”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唐庄宗取幽州,辽太祖取山南,金之破辽兵、败宋取燕京,皆由古北口。”亦省作“古北”。明王鏊《震泽长语·国猷》:“居庸、古北、松亭等关,北瞰沙漠,南引江淮。”
综合释义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宋欧阳修《重赠刘原父》诗:“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明徐渭《代知清丰沉公祀碑》:“会虏入古北口,逼都城。”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唐庄宗取幽州,辽太祖取山南,金之破辽兵、败宋取燕京,皆由古北口。”亦省作“古北”。明王鏊《震泽长语·国猷》:“居庸、古北、松亭等关,北瞰沙漠,南引江淮。”古北口[gǔběikǒu]
汉语大词典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宋欧阳修《重赠刘原父》:“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西看落霞。”明徐渭《代知清丰沈公祀碑》:“会虏入古北口,逼都城。”清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唐庄宗取幽州,辽太祖取山南,金之破辽兵、败宋取燕京,皆由古北口。”亦省作“古北”。明王鏊《震泽长语·国猷》:“居庸、古北、松亭等关,北瞰沙漠,南引江淮。”
其他释义1.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
1.开战后,金东路军进展神速,十二月三日完颜昌指挥的东路军南进兵团攻占燕山以北的重要关隘古北口、同日攻陷檀州。
2.天寿山、密云、居庸关、古北口一带,城垣墩台驿堡倒裂不可胜计,人有压死者,命拨京营军士二千人修理居庸关楼檐墩台,命工部右侍郎贾俊督修天寿山四陵。
3.几天后,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首先出塞,紧接着康熙也跨上银鬃白马,身着盔铠出了古北口。
4.古北口有一条南北走向横穿燕山山脉的重要通道。
5.如今是古北口小学的学生会下棋,这些孩子又会影响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许就是古北口地区的村民人人都会下棋。
6.果然又过数日,俺答率兵强攻古北口,又从黄榆沟毁了边墙,挥师直入。
7.慕田峪在怀柔昌平县境内,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
8.日本藉口保护日侨,向华北大量增兵,全按战时编制,在古北口等处筑炮台,在平汉、津浦、北宁、平绥各线驻重兵。
9.当年我五龙破甲,大破俺答汗铁骑于古北口,今日一样不许鞑虏进我大同城。
10.第六军以骑兵为主力在彰武集结之后,经阜新、建平向赤峰方面发动进攻,并根据情况,由喜峰口或古北口进入长城,威胁直军侧背。
读音:gǔ
[gǔ]
(1)(名)古代(跟‘今’相对):太~|厚今薄~。
(2)(形)经历多年的:~画|这座庙~得很。
(3)(名)古体诗:五~|七~。
(4)(Gǔ)姓。
读音:běi
[bě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读音:kǒu
[kǒu]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