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
【拼音】:hàn diào èr huáng
【注音】:ㄏㄢˋㄉ一ㄠˋㄦˋㄏㄨㄤˊ
【繁体】:漢調二黃
词语解释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汉调二黄[hàndiàoèrhuáng]⒈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引证解释⒈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网络解释汉调二黄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综合释义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汉调二黄[hàndiàoèrhuáng]
汉语大词典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其他释义1.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1.陕西除了有大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秦腔外,还有眉胡、阿宫腔、弦板腔、汉调二黄、碗碗腔、长安道情、汉调桄桄等40多个地方色彩浓郁的小剧种。
读音:hàn
[hàn]
(1)(名)朝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刘邦所建。参看〔西汉〕、〔东汉〕。
(2)(名)后汉。
(3)(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所建的政权(1360—1363)。
(4)(名)汉族:~人|~语。
(5)(名)男子:老~|好~|英雄~|彪形大~。
(6)(名)指银河:银~。
读音:tiáo,diào
[diào]
[ tiáo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
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
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
4. 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
5. 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
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
7. 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 diào ]1. 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
2. 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
3. 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
4. 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
5. 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
6. 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
7. 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
8. 调动:岗位调整。
9. 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
10. 调查:调研。内查外调。
11. 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
12. 调换:调座位。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huáng
[huáng]
(1)(形)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布|~花|~色|发~。
(2)(名)指黄河:~泛区|治~|~灾。
(3)(Huánɡ)姓。
(4)(动)〈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了|对象~了|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