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厥孙谋
【拼音】:yí jué sūn móu
【注音】:一ˊㄐㄩㄝˊㄙㄨㄣㄇㄡˊ
【词性】:成语。
【简体】:贻厥孙谋
【繁体】:貽厥孫謀
词语解释1.《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贻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贻厥孙谋[yíjuésūnmóu]⒈《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贻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
基础解释指为子孙的将来做好安排。也作“诒厥之谋”。
引证解释⒈后遂以“貽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引《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貽厥子孙。”孔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禕副贰。九年,卒”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憒憒,曾不知防虑於此,岂所谓貽厥孙谋乎?”
汉语大词典《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贻厥孙谋”谓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九年,卒”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
国语辞典为子孙的将来作打算、安排。《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序〉:「有经邦之则焉,有正家之训焉,固可以贻厥孙谋,播乎长世者也。」也作「诒厥之谋」、「诒厥孙谋」。贻厥孙谋[yíjuésūnmóu]⒈为子孙的将来作打算、安排。《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序〉:「有经邦之则焉,有正家之训焉,固可以贻厥孙谋,播乎长世者也。」也作「诒厥之谋」、「诒厥孙谋」。成语解释贻厥孙谋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为子孙的将来作打算、安排。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序:有经邦之则焉,有正家之训焉,固可以贻厥孙谋,播乎长世者也。亦作诒厥之谋、诒厥孙谋。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其他释义贻:遗留;厥:其,他的;谋:计谋,打算。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
1.诗书贻厥孙谋万年支派水流东祭如在明德惟馨。
2.一世精忠许国文韬武略贻厥孙谋耿千秋。
3.遂使一代之史,不书皇帝入庙之事,将何以贻厥孙谋,垂则来叶?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之训人,固有屈己以从时,愿圣慈顾省愚款。
4.乌乎,创业垂统之主,所以贻厥孙谋者,可不审欤!
5.遂使一代之史,不书皇帝入庙之事,将何以贻厥孙谋,垂则来叶?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之训人,固有屈己以从时,愿圣慈顾省愚款。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贻厥孙谋造句
6.一世精忠许国文韬武略贻厥孙谋耿千秋。[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
读音:yí
[yí]
(1)(动)〈书〉赠送:~赠|馈~。
(2)(动)〈书〉遗留:~害|~患。
读音:jué
[jué]
(1)(动)失去知觉;不省人事;晕倒;气闭。
(2)(代)其;他的:~后|~文。
读音:sūn,xùn
[sūn]
[ sūn ]1. 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 xùn ]1. 古同“逊”。
读音:móu
[móu]
(1)(名)主意;计谋;计策:阴~|足智多~。
(2)(名)(动)图谋;谋求:~生|~害。
(3)(名)(动)商议:不~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