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枝儿
【拼音】:guà zhī ér
【注音】:ㄍㄨㄚˋㄓㄦˊ
【结构】:挂(左右结构)枝(左右结构)儿(独体结构)
【繁体】:挂枝兒
词语解释一作《倒挂枝儿》或《挂枝词》。民间曲调名。为北方民间曲调《打枣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称。盛行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一般七句四十一字,可加衬字,平仄韵通押。内容多写恋情。明代小说中常填此调,用于嘲谑。挂枝儿[guàzhīér]⒈一作《倒挂枝儿》或《挂枝词》。民间曲调名。为北方民间曲调《打枣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称。盛行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一般七句四十一字,可加衬字,平仄韵通押。内容多写恋情。明代小说中常填此调,用于嘲谑。
基础解释一作《倒挂枝儿》或《挂枝词》。民间曲调名。
引证解释⒈亦作“掛枝儿”。明万历后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引《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西湖上子弟编出一隻《掛枝儿》,单道那花魁娘子的好处。”
网络解释挂枝儿一作《倒挂枝儿》或《挂枝词》。民间曲调名。为北方民间曲调《打枣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称。
综合释义亦作“掛枝儿”。明万历后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西湖上子弟编出一隻《掛枝儿》,单道那花魁娘子的好处。”为北方民间曲调《打枣竿》流行至南方的改称。盛行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一般七句四十一字,可加衬字,平仄韵通押。内容多写恋情。明代小说中常填此调,用于嘲谑。
汉语大词典亦作“挂枝儿”。明万历后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西湖上子弟编出一只《挂枝儿》,单道那花魁娘子的好处。”
读音:guà
[guà]
(1)(动)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
(2)(动)把耳机放回电话机上使电路断开:电话先不要~;等我查一下。
(3)(动)〈方〉指交换机接通电话;也指打电话:请你~总务科|给防汛指挥部~个电话。
(4)(动)钩:钉子把衣服~住了。
(5)(动)〈方〉(内心)牵挂:他总是~着队里的事。
(6)(动)〈方〉(物体表面)蒙上;糊着:脸上~了一层尘土|瓷器外面~一层釉子。
(7)(动)登记:~失|~一个号。
(8)(量)多用于成套或成串的东西:一~四轮大车|十多~鞭炮。
读音:zhī
[zhī]
1.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 )。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2. 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
3. 古同“支”,支持,分支。
读音:ér
[ér]
(1)(名)小孩子:小~。
(2)(名)男孩子:~子。
(3)(名)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健~。
(4)(助)词尾:火~。
(5)(名)周朝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6)(名)姓。同“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