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
【拼音】:mín zú yì shì
【简体】:民族意识
【繁体】:民族意識
词语解释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基础解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辞典修订版一个民族因血统、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同,因此在政治、经济、历史的连系上,产生共通的感情,称为「民族意识」。
辞典简编版一个民族因血统、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同,在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相连系,而产生的共通感情。 【造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意识,则容易遭致灭亡。
1.奴化思想教育不仅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而且在物质上对我国教育硬件设施进行损坏。
2.而大大都人,祖国旧君之思仍缭绕脑际,忠孝节义如如坐针毡,礼义廉耻似骨鲠喉,民族意识难以消弭。
3.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4.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5.强烈的民族意识维持了苏格兰的相对独立地位,铸造了不列颠国家独特的国家形式。
6.而德国社会中贵族对于市民的压制,使市民阶级只能假道于文学来建构自我意识及民族意识,以“文化修养”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7.在反对英格兰入侵的斗争中,苏格兰人的民族意识同益增强。
8.前段时间看到纪宝成先生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奔走呼嘘鸣不平,道出所有有民族意识的炎黄子孙的心声。
9.在民族意识中,“凤”是理想的英才与瑞兆,“凤皇出而天下治”。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
读音:zú
[zú]
(1)(名)家族
(2)(名)古代的一种酷刑;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他母亲、妻子等的家族:~刑。
(3)(名)种族;民族:汉~。
(4)(名)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语~。
读音:yì
[yì]
(1)(名)意思:同~|来~|词不达~。
(2)(名)心意;愿望:中~|任~。
(3)(动)意料;料想:~外|出其不~。
读音:shí,zhì
[shì]
[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 zhì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